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 (资料图) 编者按:“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自己的“阅读书单”,并深情讲述了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读书可以让 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14岁末人民网读书频道特别推出《文化名家晒书单》年终策划,力邀多位文化名家聊聊那些令他 们爱不释手的好书,分享各自难忘的阅读经历和感悟。 “现在年轻人还阅读吗?”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在接受人民网文化频道记者采访时首先提出了疑问,几十年的阅读经历让他感悟到,“人不阅读也可以活 着,但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追求高尚的精神,拓宽心胸和视野,阅读必不可少”。究竟什么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如何选择文学经典?哪些书让王树 增爱不释手,看了又看?听王树增为我们一一道来。 18岁那年读《静静的顿河》 令人苍老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谈到自己多年的阅读经历,几乎囊括了国内外各流派的文学名著,他都如数家珍,给我们当时在场的这些自称是‘读书人’的人心 灵极大的震撼!他的阅读是真正的阅读,有不少作品的片段他都可以流利地背诵。”回想起今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王树增仍十分感动。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谈到,他很喜欢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对大时代的变革,人性的反映非常深刻。对此书,王树增亦有着深厚的感情,它曾带给青年时期的王树增极大地心灵震撼,他感叹“读《静静的顿河》令人苍老,因此,18岁那年我就已经老了”。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想找一本书太困难了。”王树增真正的阅读是从他当兵后正式开始的,当时,部队每个月都会发给王树增6元津贴,他用津贴买回 的第一本书是刚刚解禁的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一天晚上,与王树增关系较好的指导员神秘地从自己的储物柜中掏出一个纸包递给他,说一定要看看这东西,并且 特别强调“供批判用”,就这样,18岁的王树增第一次读到了《静静的顿河》。“到现在我还会时常拿出来翻看,爱不释手。”王树增说。 床头放着叶嘉莹的讲演集 百看不厌 到了写作旺盛时期,除了必读的历史类专业书籍,王树增开始“迷恋”于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并从中汲取创作的养分。王树增说他偏爱苏东坡、白居易的抒情诗,而身为军人,充满了英雄豪气和金戈铁马的边塞诗也是他的心中所爱,“我最喜欢‘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感觉”。 由于近年来一直伏案创作,王树增对目前市场上“时髦”的新书了解不多,但写作之余,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进行“创作之外的阅读”仍然必不可少。王 树增认为,“真正好的阅读要超出自己的职业范围”,在他的床头,放着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词讲演集,“她的讲义非常非常棒,我买了全 套,每天都会随手拿来翻看一下,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在王树增看来,叶嘉莹的讲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讲解古典诗词,“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前辈,跟我们坐在一 起,谈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读几本能够触动心灵的书 就足够了 “很多媒体来采访我,让我给年轻人开阅读书单,我不愿意也不赞同这么做”,王树增认为,现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支配在阅读方面的时间越来越少, 他建议大家要有选择性的阅读,“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公认的文学经典,有计划地一本一本踏踏实实读下去。” “阅读文学经典,实际上可以让我们感受另外一种人生。让自己的心灵与作者创造的文学世界进行交流,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和精神状态,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王树增感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采访的最后,王树增发出由衷的感慨,一个人如果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他能够读到的也仅仅是人类浩瀚书海中的一隅,“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去读那么几本能够触动你心灵,使你产生人生共鸣,激励你追求梦想的书,就值得,就足够了。” 往期回顾: 【人物名片】 王树增,我国著名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政府特殊 津贴享受者。著有《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等多部影响深远的作品,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 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