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百年客家围屋崇德堂忆往昔

百年客家围屋崇德堂忆往昔

时间:2014-12-03 14:41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肖桂来
广州白云区嘉禾街长红村广新街99号,一个看似平常的地址,在百度地图上也是一片空白。近日,记者来到长红村,在村中兜兜转转,才找到该地址对应的建筑——一座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崇德堂。

  原标题:百年客家围屋崇德堂曾经受炮火 弹坑仍存(图)

  

 

  现在,崇德堂被参差密集的“握手楼”紧紧包围,显得很矮小。

  

 

  祖孙三代在崇德堂。

  广州白云区嘉禾街长红村广新街99号,一个看似平常的地址,在百度地图上也是一片空白。近日,记者来到长红村,在村中兜兜转转,才找到该地址对应的建筑——一座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崇德堂。

  推开崇德堂的大门,吱吱呀呀的声音仿佛开启了一段时光旅程。铜钱形设计的排水口,精致的柚木趟栊门,一砖一瓦都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俯瞰崇德堂,更能感受到时间强大而残酷的力量。参差密集的“握手楼”紧紧包围崇德堂,像是汪洋包围一片孤岛。崇德堂则围住了珍贵建筑的历史价值,围住了老一辈客家人的家园记忆。

  76岁的陈秋焕老人坐在崇德堂外的大树下,一边嗑瓜子,一边回忆崇德堂往昔的辉煌。该村陈氏宗族的祖辈从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大河背村一带迁徙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勤劳聪颖的客家人在此繁衍生息,也带来了精巧的围屋建造技艺。部分客家人在美国旧金山、东南亚等地经商致富,回乡后筹钱建起崇德堂,从动工到完工,整整耗时3年。

  百年情怀:

  客家人心中的围屋情怀

  忆及建屋的传说,陈秋焕略微激动。“围屋有202年历史啦,用的是黄泥、石灰、沙子制成的‘三合土’材料。”老人拍拍手上沾着的瓜子壳,比划了一下桶的大小。

  这都是无法考证的传说,不少细节更与其他村民的说法不一致。79岁的陈汉基老人估计崇德堂逾百年历史,村委工作人员则记得父辈说过“石料从石井码头拉来”,更多村民无法准确说出崇德堂的建造时间、建筑面积等数据。

  或许在村民眼里,冷冰冰的统计数据不具意义。崇德堂的前世今生,经过想象的打磨,已变成浪漫的传说,贯穿历史长河,直抵客家人心中的围屋情怀。

  记忆记录:

  与生老病死命运相连

  陈秋焕在崇德堂出生长大,直到50多岁才搬出。对他而言,“家”便是这座围屋。他依稀记得,围屋最多时住了90多口人,每到晚饭时分,家家户户燃起炊火,孩子们在厅廊间追逐嬉戏,一声声“吃饭啦”叫唤声响遍街头巷尾。

  上世纪80年代起,村民陆续搬出崇德堂,到更为宽敞舒适的新式楼房居住,围屋日渐冷清,如今只有一把生锈的铁锁,深深锁住老一辈族人的家园记忆。

  围屋也有重返往昔热闹场景的时候。每逢村里族人办红白喜事,都会在围屋大开筵席,张灯结彩、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说得最多的还是从前。83岁的陈瑞强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下个月孙子娶媳妇,要在崇德堂摆酒席。这座古老的围屋,见证了多少族人婚丧嫁娶,与他们生老病死的命运紧密相连。

  也有客家人将崇德堂的记忆延续到外地。上世纪50年代,客家人陈玉堂移居海外,医术精湛的他在我国台湾、日本等地先后创立崇德堂中医馆,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恩。

  陈汉基清楚地记得,抗日战争时期,崇德堂经受了多少次炮火的考验。“有一次日本鬼子从飞机上扔下炸弹,正好在崇德堂前面的空地上爆炸,飞来的弹片在围屋外墙上击出一个个弹坑,所幸没有造成大的损毁。”后来崇德堂整修时,弹坑大多被填平,目前也还能找到一两个留存的弹坑。

  经历了残酷的战争、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崇德堂挺立依然,而这次考验围屋的是城市化的脚步。崇德堂周围建起一座座新式楼房,正步步逼近围屋。日报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云宣、林适芬、石建华 刘绮妍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