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在肢体和文本间撒一把盐

在肢体和文本间撒一把盐

时间:2014-12-03 14:04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琦
对肢体运用自如的女演员拖着箱子把盐甩向四周,又在不断下落的盐幕中,露出她表情复杂的脸……对盐的使用是最大的亮点,作者用盐来象征女人的眼泪和伤心的爱情,整出戏仿佛经过提纯一般,凝练在这个意象之中。

  【戏剧热评·《盐》】

  来自丹麦欧丁剧院的《盐》,成了2014年北京戏剧奥林匹克上最神秘的一出戏——座位极其有限,全城一票难求。剧团在今年乌镇戏剧节上演出的《追忆》也同样如此,每场演出只提供40个座位。一时间,人人都在打听,嘿,你有票吗?

  看欧丁剧院的戏,参观他们的工作坊,还有另一道必经程序,那就是先在门口排长队,听工作人员反复交代,关掉手机,一定要关掉!然后等到开演时间,才放人进去。不知是不是只在中国演出才如此。总之在控制演出规模、维护剧场环境这方面,欧丁的规矩可以说相当严厉。尽管可以理解他们的用心——保持戏剧的意义和必要的仪式感。

  有幸入场的中国观众表现出了极大的配合,他们大概都听过剧团创始人尤金诺·芭芭的大名,他师承波兰导演格罗托夫斯基,现在率团驻扎在丹麦小城赫斯特堡,也是这次戏剧奥林匹克邀来的几位大师之一。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次密集造访北京的戏剧大师们有一些共同点,大多有自己的一套表演方式以及理论推演,带着固定班底在一个远离大城市的地方“修行”。这种趋向捍卫了戏剧的仪式感和严肃性,对商业文化的潮流构成反击,同时,他们在舞台上所展示出的稳定甚至固定的戏剧方法,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几分相似的印象。由此展开的讨论于是容易流向表演方法上的“震撼教育”,好像那是成为作者、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

  在《盐》这出戏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方法的重要性。整出戏的动机就来自剧团的日常练习——一个女人拎着箱子准备离开。在经历各个阶段的训练之后,演员们需要自己摸索出可以排演成戏的灵感,然后呈现在导演尤金诺·芭芭面前。这个女人要去哪里?去找谁?带着什么情绪?未来的命运如何?这些问题最初都是在以身体为核心的练习中被解开,历经5年的打磨时间,最后呈现为一段寻找爱情的旅程。这和我们熟悉的从剧本入手的排戏过程完全相逆,带来的结果是,这出戏几乎可以剥掉字幕来欣赏,而不会伤害其中的核心,也就是表演和舞台的状态。

  对肢体运用自如的女演员拖着箱子把盐甩向四周,又在不断下落的盐幕中,露出她表情复杂的脸……对盐的使用是最大的亮点,作者用盐来象征女人的眼泪和伤心的爱情,整出戏仿佛经过提纯一般,凝练在这个意象之中。而所有的情绪都在方法中被夯实,使语言显得多余。这让我们禁不住质疑文本的意义——这是讲故事最重要的基础。

  所幸演员在演后谈中介绍,在为这出戏寻找文本的过程中,先后试过乔伊斯、佩索阿,最后定下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奥·塔布奇的作品,而且文中不断引用契诃夫。我们才终于躲开了“方法”的陷阱,得见戏剧背后的资源。那是我们熟悉的文学长路。其中也包含着比大师方法更加普遍的教益——调动身体、探索文本、个体经验与文本角色的相遇。这次使用的材料和隐喻是盐,下次可以换作别的东西,不会改变的是,偶然的戏剧手段背后的必然性。

  □吴琦(媒体人)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