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永瑞,北京市人,1945年8月出生,北京日报高级编辑。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曾任北京日报美术部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职工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禅佛书画院副院长。在几十年的美术编辑工作中绘制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插图速写和连环画。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钓鱼台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代表作品有:连环画《画说三十六计》《资治通鉴》《十子名言》、国画《红军万岁》《大山的希望》《村姑系列》《书山有路》《八仙畅饮图》《曹雪芹》等。
![]()
(文/杨帆)人类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社会心态的浮躁化、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使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它所带来的疲惫、困惑与失落,并随之滋生出一系列的文化心理诉求:如崇尚古风,追慕先贤,怀念农村的幽静、乡民的淳朴等等,人们开始寻找缓解压力、抚慰情感的精神港湾。这一切自然逃不过著名画家穆永瑞那敏锐的艺术触角,几十年来,他一直专注于两类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创作:一类是古代人物系列,另一类是村姑系列。这两大系列作品不仅以准确的选题定位契合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诉求,同时以雅俗共赏的形式语言适应了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 穆永瑞的古代人物系列作品多取材于大众喜闻乐见的古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文学典故,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欣赏《书到用时方恨少》,观者首先会被古色古香的画面情调所感染。诲人不倦的先生,虔敬听讲的弟子,一摞摞的线状古籍,幽雅的室内环境,烘托出浓郁的读书氛围及作品的主题意旨。画家匠心独运,用网格状图案营造出谨严的秩序感,一幅精到的“画中画”则巧妙地拓展了画面的视觉空间与意境空间,赋予作品平中见奇之美。再观《陆羽品茶图》,以茶圣陆羽为首席的雅士们围坐于茶案四周,把盏品茶,谈笑风生,中有手不释卷者竟自潜心读书。画面一侧,送茶的青年听入了神,烧水的小童却跪在炉火前心无旁骛地摇扇。人物形神各异,栩栩如生,画面设色清雅,情趣盎然。《拜石图》为难得一见的神妙之作,只见米芾如痴如癫地向一块巨大的怪石闭目作揖,怪石对面的两个孩童看在眼里,一个嬉笑不已,一个满脸疑惑,极尽天真活泼之态。人物造型夸张诙谐,画面情境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用充满张力和戏剧性的画面营造出令人屏息的紧张气氛,观者有如临其境之感。画家善于用简练的笔墨语言精准到位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如《东坡赏秋图》的旷达洒落、《达摩悟道》的沉毅超脱、《卧薪尝胆》的忧愤悲慨、《钟馗》的刚正威猛、《白发渔樵》的闲逸淡泊等等。 自古以来,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国画作品屡见不鲜,但往往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而穆永瑞的丈二巨幅作品《八仙畅饮图》却独出新意。画面正前为铁拐李,画面一侧与之呼应的是吕洞宾、蓝采和、曹国舅;另一侧是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形成三角形构图,给人以稳定、舒适的视觉感受。画家以飞动的笔触、酣畅的笔墨,通过虬髯隆鼻的粗犷相貌、举杯邀饮的豪放姿态,表现出铁拐李无拘无束、乐观洒脱的性格,同时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其他七位仙人突出的外貌特点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作品成功营造出了八仙欢聚畅饮的和谐热闹场景,整个画面神贯气连,疾徐相间,虚实相生,动静相宜,俯仰顾盼,错落有致,时如轻拢慢捻,时如急管繁弦,呈现出音乐般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纯线描作品《曹雪芹与风筝》是一幅颇具创意的精心之作。作品以曹雪芹撰写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情景,揭示出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之大成的风筝专家。穆永瑞对画面各元素的取舍、提炼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已臻于“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之妙境。画面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疏密、轻重、刚柔、韵律变化有致,与线条间的空白共同演绎出一首和谐流畅的协奏曲。素朴、精到的画面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作品主题及曹雪芹的人格魅力,映射出穆永瑞运用线条造境、造型、传神的高超功力及深厚的综合文化修养,彰显出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此件作品于2011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人文北京——中国人物画邀请展”中展出时,在众多的设色作品中颇显一枝独秀,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赞誉。 穆永瑞的村姑系列作品塑造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少女形象,她们与现代都市的时尚女孩相比显得非常“土”,可正是这种“土”让无数观者怦然心动。红苹果似的脸蛋上镶嵌着忽闪闪的大眼睛、红润润的小嘴,常常穿着不太合身的小红褂、肥裤子、红布鞋,肩上还背着一只大草筐。穆永瑞笔下的小村姑总是洋溢着健康纯真的自然美,她们置身于山野草坡间,宛如一股清新的山风。显而易见,画家喜欢用红色来打扮小姑娘。在那个物质匮乏、色彩单调的年代,红色大概是村民们心中最美的颜色,似乎只有红色才配得上小村姑的豆蔻年华,才能寄寓对小村姑的美好祝福。 穆永瑞善于用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精神主旨,对眼神的刻画尤其生动传神。作品《村姑》中,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手提篮子,肩背草筐,脚尖内敛,手指拘谨地纠结着,一双杏眼怯生生地望出来,透着未染世尘的明净和纯善。《桂花》描绘的是农家女在闹市上挑担售卖桂花枝的场景。女孩有着健康红润的肤色,稚嫩中透着聪慧与早熟。身边有位装扮时髦的青年女子嗅着刚买的桂花枝,仿佛陶醉在浓郁的香气中。这一担子鲜货显然没能引起太多人的兴趣,小姑娘手捻桂花枝,双眉微蹙,嘴唇紧抿,目光深秀而略涵焦急。再看《大别山的小姑娘》,一个翠衫红鞋的漂亮小姑娘倚靠在自家门槛上,白里透红、无忧无虑的笑脸象一朵初绽的花,水灵灵的大眼睛透着爱娇的神气,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山区快乐女娃的形象。 当今社会中怀有乡村情结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者。他们有农村出身的,有经历过农村生活的,相当一部分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作品中的小村姑形象唤起了他们最亲切的回忆,许多人在画中看到了曾经熟悉的小姑娘,有些女性观者甚至看到了童年时代的自己,久久凝视画面,唏嘘感叹不已。这是因为村姑系列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少女为原型,对大量的原始素材进行集中、选择、加工、提炼而塑造出的一个个鲜明生动、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所以体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观者普遍的感情共鸣。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