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雅艺术邂逅寻常巷陌——“大地情深”活动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注入优质文艺资源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今年5月,中国交响乐团用“打开音乐之门”室内乐音乐会敲响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大门;8月,中国歌剧舞剧院以《恰同学少年》青春舞动内蒙古鄂尔多斯;10月,中央民族歌舞团“请你跟我一起来”活动载歌载舞闪耀重庆市北碚区;11月,中国国家话剧院携年度力作《伏生》席卷河南郑州……曾经在百姓眼中“高大上”的艺术门类已经不那么遥不可及,随着“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的不断推进,也许下一次,高雅艺术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 今年3月,由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共同组织开展的2014年“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在“大地情深”这一“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的重要示范活动中,10多个国家艺术院团分赴全国各地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城市,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巷陌,真正贴近了群众。 在今年的“大地情深”活动中,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中国广播艺术团等5家文化部系统外的中直国家机关文艺院团首次加入到这个大家庭,进一步增加了优质文化资源的供给。4月底,在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的带领下,中国广播艺术团远赴宁夏,人还未到,当地大街小巷就已掀起讨论的热潮。冯巩说,基层观众的热情和支持始终感动着我们,这些都将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中国广播艺术团今后一定会多开展走基层演出。 每到一处,当地群众的反馈对这些国家艺术院团的演员们来说都是一种鼓舞与激励。演员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往往在艺术上会获得更多体验,从基层吸取更多养分。“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基层巡演中提高自己,‘大地情深’活动对我们文艺工作者也有‘反哺’作用。”一位群星奖获奖演员说。 “大地情深”活动除了国家级艺术院团携文艺作品到多地演出外,也包括示范区之间的文艺联动、交流,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究‘一遍拆洗一遍新’,演出已近30场,每一次演出,我们都会根据观众的反馈不断打磨、修改。”《走出大山的人们》的主演严茂鹏说。 除了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准的音乐会、话剧、舞剧、晚会等演出外,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援与帮扶,国家艺术院团还为各地带去了“因地制宜”、颇有用处的一系列讲座。 天津市河西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搞得十分红火,现有舞蹈团队100余支、舞蹈爱好者近2000人,而群众想要接受专业舞蹈知识、技巧培训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以区内现有的人才资源很难满足。今年6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来到河西区进行“对位供给”式志愿服务,舞蹈专业人士走进当地文化馆开展舞蹈培训讲座,指导舞蹈节目编排,来自全区各街道、社区舞蹈社团的负责人、专业骨干240余人闻讯赶来,挤满了讲座大厅。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中心舞蹈总监、国家一级编导李丽和其他两位舞蹈专家耐心地解答了大家在舞蹈方面的疑问,点评舞蹈队的节目,并手把手进行现场教授。当地群文工作者普遍认为,这样直接的、近距离的指导机会很宝贵,对自身和团队水平的提高都十分有益。 在李丽看来,国家艺术院团深入基层的意义就在于将高雅艺术以志愿服务的方式自然而常态化地引入到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当中,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并促进群众文艺素养与审美水平的提高。 这种想法与重庆市北碚区文广新局的任荣不谋而合,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家艺术院团的演出。“通过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公共文化领域,把高雅艺术送到基层,真正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也是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的进一步巩固。”任荣说。 在郑州市民李女士的眼里,“大地情深”活动使得自己在家乡就能看到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的高水平表演,享受到与首都观众一样的文化成果,这是最令她激动的一点。同时,她也希望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让更多市民获得优质文化的滋养。 (执笔:薛帅)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