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踏访被历史“遗忘”的明代云川卫故城

踏访被历史“遗忘”的明代云川卫故城

时间:2014-12-01 17:01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中国新闻网
如果不是历史学家提醒,位于内蒙古和林县大红城境内的居民,至今仍不知其生于斯长于斯的脚下土地,会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明云川卫故城,显然他们更不会有意识的将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升到文物保护范畴。

  如果不是历史学家提醒,位于内蒙古和林县大红城境内的居民,至今仍不知其生于斯长于斯的脚下土地,会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明云川卫故城,显然他们更不会有意识的将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升到文物保护范畴。

  公开资料显示,明初在内蒙古地区设置的卫所,自东而西依次有兀良哈三卫诸卫、大宁诸卫、开平诸卫、东胜诸卫、宁夏诸卫和甘肃诸卫,而位于和林县大红城境内的云川卫故城则属于其中的东胜诸卫。

  初冬季节,记者驱车来到该地区探访发现,除了在入村口写有内蒙古人民政府2006年公布的“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示这一地区的历史“沧桑”之外,更多时候体现的则是这个地区的“现代性”一面:一处断壁残垣的城墙下,一片玉米地中有村民未及时拉回的玉米,以及城墙下面不太明显的坟墓痕迹……

  在此地曾生活过十年之久,熟悉当地文化的姚殿峰用手掰城墙上的土块,发现土质坚硬,他一边惊叹于这段城墙的结实外,一边希望当地居民能有意识的保护。

  姚殿峰口中所言的结实,并非虚夸。据史料记载,这段明初兴建的云川卫城,因其规模大于元代红城,故称大红城。其平面呈方形,边长1500米。夯筑城墙,基宽13米,残高5——7米,夯层厚10——20厘米。四墙中段各设1门,宽8——15米,外加筑翁城。采集有泥质灰陶折腹钵、方唇斜腹盆,白瓷碗等残片。

  对于这段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墙,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刘青瑜老师认为,历史上称为云川卫故城的这片土地,很有可能是与明长城相关的防御性城址,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不过,在考古界有着重大价值的这一古城,在当地民众眼中却显得特别“陌生”。

  “只是听人说过,这块地方有些年限了,可能有300年左右”。居住在云川卫故城已经60余年的赵继宽,指着老一辈在该段城墙内筑好的窑洞这样告诉他所知道的“历史”。

  和赵继宽同样不甚了解当地古城历史的还有赵建军,这位脸色黝黑的农民声称,在城墙内筑窑洞居住已成当地习俗,他知道的就有约几十户。

  姚殿峰对记者证实说,从2006年至今当地文物部门开始了对这座古城予以“关照”。当地文物管理所负责人霍志国表示,目前该所已制定了相关的保护举措,正在逐步实施。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刘青瑜认为,对于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理应得到当地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开发其文物价值,更应大力打造其知名度,让社会各界重新领略这座古城的魅力。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