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右)与陈景润的合影。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以陈景润为主人公,是当代报告文学创作的一座高峰。 图片选自《徐迟文集·报告文学卷》,作家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当今,报告文学在世界各地颇为风行,不过称法有些不同。20世纪30年代初,“报告文学”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从 此报告文学便从本土的文学和历史传统中不断汲取营养,蓬勃发展起来。1931年8月“左联”曾通过《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的决议,大力 号召“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此后的几十年里,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等人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等,为报告文学树起了一面面旗帜,造就了一个个高峰。在新中国成立初 的十七年里,报告文学尚没有自己的名分,概念也不很清晰,通常被称为特写或者文艺通讯。伴随着《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的出现和创作的发展壮大,报告文 学用一大批优秀作品,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独立的个性,确立了应有的名分和地位,如张光年同志所说“由附庸而蔚为大国”。 报告文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不能忘记,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文艺方面,近年来反 映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的文学作品多了一些,这是值得欢迎的。但是,能够振奋人民和青年的革命精神,推动他们勇敢献身于祖国各个领域的建设和斗争,具有强大 鼓舞力量的作品,除了报告文学方面比较多以外,其他方面也有,可是不能说多。”显然,邓小平同志对当时报告文学作品“能够振奋人民和青年的革命精神”“具 有强大鼓舞力量”,是给予肯定和鼓励的。近年来,我国每年出版的报告文学(含纪实文学、传记文学)有数千种,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则更多。一大 批文质兼美的报告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征服和培养了众多读者。强烈的使命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是报告文学作家的优良传统。近年 来,我们一次次目睹,在国家建设重大工程现场,在每一次国家有忧有难的关键时刻,不少报告文学作家生龙活虎地奔走在第一线,与人民同忧乐,与国家共甘苦, 勇于拼搏,乐于奉献。在抗洪斗争中,在抗击非典中,在抗击南方冰冻灾害中,在汶川地震救灾和玉树地震救灾中,报告文学作家的卓越表现,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从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多样,文化生产传播手段急剧变化,报告文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如何厘清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论误区,如何彰显报告文学的魅力,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回答。 关于真实性问题 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它最根本的力量来自“真实性”,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 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报告文学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不同于通常人们理解并接 受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如何抵达和坚守“真实”,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必须遵循不回 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哪怕这 “虚构”仅仅是“略微”的。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指的是报告文学所处理的题材、主题、人物、思想和情感的真实。说起真实性,人们会想到报告文学与新闻之间的关系。“真 实”同样是新闻的基本原则。我们常说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具有明显的“跨界”特征,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它既有新闻的特点,又有文学的特点,甚至很多优秀的报告 文学作家本身就是经验丰富的新闻记者。与单纯的新闻报道相比,除了同样奉“真实”为圭臬之外,报告文学的哲理意味更浓、批判意识更强、艺术感染力更突出, 而不刻意追求“时效”。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量涌现的“史志性报告文学”,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强烈的理性精神、宏大的知识信息量和厚重的文 献色彩展示在读者面前。 谈到“真实性”,人们还会联想到“非虚构文学”这个话题。“非虚构文学”是不是一种独立文体?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分歧。我理解,“非虚构文 学”与其说是一种文体,不如说是创作原则、创作态度、创作手法。多年来,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存在着重技巧而忽略题材内容的倾向,甚至主张文学与现实脱钩,这 使得文学反映生活、反映现实的能力衰退,文学在现实面前呈现某种“失语”状态。主张非虚构文学作品,正是以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亲历感回应文学重新回归现 实、回归生活的呼唤。 报告文学恪守真实性,反对“虚构”,但并不排斥“想象”。“虚构”和“想象”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报告文学拒绝虚构,反对在创作中编造人物和 情节,但允许在不伤害真实的情形下适当合理想象。合理想象也被不少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家称为艺术地还原真实。一切艺术创造都依赖形象思维,而想象是形象思维 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创造性的基础。报告文学素材的筛选、裁剪、结构、表达,是作家对于“真实”的文学接受、驾驭和有效 整理。报告文学作家们有一句形象的话,叫作“戴着镣铐跳舞”,说的就是这种独特文体对创作主体提出的特殊要求。要满足这特殊要求,需要报告文学作家具有比 一般写作者更严谨的创作态度、更深刻的理性思辨和更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于思想性问题 思想性是任何文学作品都应具备的,而对报告文学则要求更高一些。报告文学的思想性,源自创作主体的理性精神,它包括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历史 使命感和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独立人格。一部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性,是这些因素溶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结晶。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时代的良 心和时代精神的晴雨表,就是因其有入木三分的思想性。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