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黄埔军校:风雨九十载 精神今犹在

黄埔军校:风雨九十载 精神今犹在

时间:2014-11-19 11:15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许建梅
1924年6月16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立了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之后,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

  1924年6月16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立了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之后,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史资料忆峥嵘

  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文史资料最能真实反映历史真相,还原历史场景。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黄埔军校的相关情况。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是成立比较早的一个专题性的博物馆,作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分馆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则是在1984年才建立的。今年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恰逢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建馆30周年,这些史迹遗存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影响和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等也将被永久定格。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研究方面既突出了特色,更是有所侧重。早在八十年代,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就已出版过《黄埔军校史料》和《黄埔军校回忆录》两本相关书籍,这两本书可为专业学术研究人员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研究黄埔军校史提供资料基础。

  文物征集凸显黄埔精神

  除了史料之外,文物的征集与研究同样重要。文物是历史见证,通过解读这些文物可以找出许多的历史线索,而这些文物同时也能够成为还原过往岁月的基础。目前,征集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杨琪感慨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黄埔同学会和黄埔后人的大力支持,他们非常清楚这些文史资料的价值和意义。当年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李其芳的女儿李若梅这一线索,便是广东省黄埔同学会副会长何季元老先生提供的。

  1980年,长期生活、工作在美国的李若梅教授定居广州,并把父亲李其芳的遗物带回了中国。李其芳去世后,李若梅的母亲便带着40件父亲的遗物从北婆罗洲回到香港,后被李若梅接到了美国。数次大迁居中,李若梅都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父亲的遗物。作为生化专家的李若梅在到祁福医院做“义工”的过程中,认识了心内科专家孙家珍,经孙家珍介绍,又找到了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何季元。最后,通过何季元老先生的帮助,李若梅联系上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该馆先后接收了李其芳的纪念章﹑委任状、文凭、信函﹑聘书﹑执照等多种类型的文物40余件。经专家鉴定,其中的武昌起义纪念章、护法纪念章、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纪念章等,流传世间的真品己屈指可数。而最为宝贵的是李其芳于1924年8月就职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的委任状以及信封、封套。那时,军校刚刚成立两个月。据了解,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委任状极为罕见,存世已知的仅有何应钦被任命为陆军军官学校总教官的委任状,现存台湾省“国军历史博物馆”里。李其芳的委任状是第二件,文物价值非常高。

  这种征集实际上也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线索联系上的黄埔一期生冯剑飞的后人冯安娜,也将其父当年的调派令、委任状和海陆空官籍登记表都捐赠了出来,这批文物完整而清晰地记录着冯剑飞的成长足迹。从专业角度看,这一张张由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相继发出的命令,时间间隔非常短,反映了黄埔军校与初创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冯剑飞从一名普通黄埔军校学生成长起来的人生轨迹,史料弥足珍贵。

  在黄埔军校展出的文物特展中,还有来自陈克非五个子女无偿捐赠的当年父亲的遗物。这些遗物记录了陈克非金戈铁马的一生,也展示了一个颠沛流离的家庭故事。陈克非的五个子女,对于这些遗物的故事知之甚少,原因在于他们与父亲一直分隔两地。1949年,陈克非奉蒋介石之命镇守西南,官至第二十兵团中将司令官。为了让陈效忠国民党,蒋介石将他的母亲和妻子儿女运往台湾作为人质。此后,陈克非仍然是毅然决然地率国民党二十兵团万余官兵于四川郫县起义。

  每一次文物征集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每一次的文物征集都得到了黄埔后人们的大力支持,实际上这也是黄埔精神的一种传承。

  口述史重拾黄埔军校之点滴

  据杨琪介绍,该馆当前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做口述史资料。该馆的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开始在做这项工作,那时黄埔军校的老兵还是比较多的,多数都生活在岛上。这些老兵提供了许多属于那个时代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考证资料,包括当时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训练以及学校生活设施的情况等,使得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对黄埔军校旧址的复原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2000年以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曾进行了一次大型的老兵访谈,到各地去采访黄埔老兵,如一期生黄鹤、李默庵等。该馆做口述史也是结合博物馆的特色来做的,通过影像和录音来留下这些老兵的资料。通过历年的积累,该馆目前共采访整理了百余位黄埔老人的口述资料。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很多黄埔老人也在逐渐老去,为抢救正在消逝的历史,该馆于今年6月12日正式成立了“黄埔军校口述史研究中心”,以进一步推进规划口述采集和研究工作。黄埔军校口述史研究中心将专门为这些历史资料规范建档,其口述部分以鲜活、生动、具体为特点,更容易让观众体会了解更多的细节,重拾黄埔军校历史的点点滴滴。

  科学规划 有序发展和传承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目前的研究方向逐步扩展,包括抗战史、远征军和人物等方面。2012年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云南保山博物馆、腾冲国殇墓园管理所,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共同举办了“铁血铸军魂——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军人”展,以此缅怀在滇缅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展览反响热烈,许多参加远征军的黄埔老兵专程前往观展,此展目前已在全国开展巡展活动,同时还启动图录的编写。

  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作为岭南文化名片之一,黄埔军校这些年的游客人数急增,每年上岛参观的人数都在一百多万。由于受制于岛上交通,黄埔军校目前只开放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校本部、中山纪念碑、北伐纪念碑、东征烈士墓园、白鹤岗炮台等,也使得目前游客们多集中在校本部和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杨琪坦言,如若要让此文化名片更好地与广东旅游结合起来的话,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进岛和岛内通往各景区的交通等,以更好地分散前往黄埔军校旅游参观的游客,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另外,该馆也在考虑从设施维修、展览内容的调整、细节部分充实等处入手,引导观众深度参观,避免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现象。毕竟,这段历史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认知的,黄埔军校的存在,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走向,这是它作为历史文物存在的重大意义,要让观众正确地了解和认知。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