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虽有飞机、高铁等便捷交通方式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紧密联系,但与古代各种船只通过大运河进出京城的熙熙攘攘相比,“坐船去北京”在当代却成为一种奢望。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彻底断航之后,以大运河申遗成功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契机,三地将联手打通运河“龙头”,供船只进出京城。 今年9月,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水务、交通部门赴天津武清区参观访问,专门就运河通航工作进行了交流座谈并签署了通航合作的框架协议。“京津冀计划2017年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天津市武清区水务局局长李春发说。 作为元代以来船只进出北京地界的“龙头”部分,大运河流经“通州-香河-武清”的段落属于北运河,上承北京市区到通州的通惠河,向下流至天津市内汇入海河。据李春发介绍,“通州-香河-武清”段运河总长120多公里,目前三地分别剩余约28公里、21公里和10公里的河道没有治理。 “恢复通航是一定要做的事情,根据三地框架协议,我们计划于2017年实现旅游观光性质的通航,而经过与交通运输部门的协商,我们还希望在2020年能够实现客货运通航,让大运河重现昔日的风采。”李春发说。 以今天北京和天津的版图为界,“水上双城记”可以追溯至隋代大业四年(608年)开凿的永济渠;金代定都北京后,为保障首都粮食供应,于泰和五年(1205年)开辟潞水漕渠,成为北运河的前身;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通惠河后,运河得以从通州延伸至今北京市内积水潭一带,京津真正实现了城市之间的水路相连。 事实上,自近代清政府停罢漕运、大运河济宁以北段落逐渐失去航运功能以来,京津之间的“复航争议”从未停止。民国初年,政府曾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利用天然及运河河道开辟过多条客货运航线行驶轮船,虽然成本低于当时已有的铁路运输,但最终均因河道衰落等问题而停摆。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京津复航的呼声不断出现,复航方案在北京、天津的多份城市规划中均有出现,但都以搁浅告终。 除了牵涉各地区和部门利益难以协调外,水量难以保证、经济价值不大等争议,以及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施工需谨慎等问题也制约着京津水上双城记的再现。 李春发告诉记者,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他认为通州、香河、武清三地通航框架协议之下的京津复航一定能够实现,将来一定可以“坐船去北京”。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