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少了,片长短了,这是在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上,西安观众对于印度电影最直观的感受。 随着中国观众越来越多接触到域外电影文化,以及印度宝莱坞风格本身的流变,以往国人对印度电影“唱唱跳跳”的观念正在改变。中国的老邻居正在用电影改变它的国际形象,背后则是电影作为文化产品融入全球化后的必然结果。 “我年轻时最爱看印度片。”西安出租车司机祁国庆说,今年46岁的他在穿喇叭裤、烫爆炸头的年代,看印度电影是“酷”的象征。“《大篷车》、《流浪者》,相比中国同时代的电影更‘接地气’,服装舞蹈也更赏心悦目。” 当然,祁国庆也没有忘记提到印度电影最大的特点。“《大篷车》里吉普赛的舞蹈棒极了,但就是太长,两个半小时,动不动就跳舞,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去趟卫生间再回来也丝毫不影响剧情。” 不过,如果这位司机有机会观看在丝路电影节展映的印度电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无论是参展作品《阿卡巴大帝》《灵魂奔跑者》,还是在社区、校园展映的《幻影车神》系列,都以节奏明快、剧情紧凑闻名。像阿米尔·汗等宝莱坞“大腕”,在中国也有不少的支持者。 “我是从《三个傻瓜》开始关注印度电影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二学生刘馨说,她眼中的印度电影和父辈一代告诉她的有很大不同。“《三个傻瓜》清新而又深邃、《功夫小苍》励志而又搞笑,主题和我看的欧美电影其实都没什么不同。” “不是印度电影变了,也不是中国观众口味变了,而是两国都融入了全球化的潮流。”参加本次印度影展的印度驻华大使馆参赞康楠表示,本次在中国展出的11部电影,都是为了中国人的观影习惯而专门挑选的。 “它们时间不长,剧情更紧凑。印度电影很发达,既能出产适合外国观众观赏的影片,也依然有很多舒缓而优美的佳片。能歌善舞是我们民族的天性,这必然呈现在我们的电影中。”康楠说。 康楠女士的观点,在本次丝路电影节的一场文化论坛上也得到了印证。印度电影人阿什什说:“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能力做出《三个傻瓜》这样的影片。很多人都看到了印度电影,非常具有特色。印度每年制作出非常多的电影,有些电影的预算非常大,有的电影则具有民族特色,好的产业才能产生如此不同的风格。” 而谈到中国电影时,康楠认为,中国的优秀作品中,最受人欢迎的恰恰是有本土风格的电影。“功夫、成龙,这些中国的电影符号即使在印度也十分流行。全球化下我们相互学习的地方更多了,两国电影今后的合作,也可以从文化的契合处入手。” 短短的20年里,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今天,至少从电影所传递出的文化信息来讲,双方对彼此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变化。“不过,我还是希望未来能够亲自在孟买、新德里的大街上走一走,看看电影之外真正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刘馨说。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