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全为无名氏所作,是民间人士所作,还是当时的知名人士所作,在当时,连将这些诗选入《文选》的昭明太子也不知道。但是《古诗十九首》虽然无名,文学的历史仍然挡不住它的光彩,《古诗十九首》真的有点像敦煌莫高窟里的佛菩萨造像,同为无名氏所做,但其优美与永恒性俱在,一为文学,一为造像。而这些造像的作者是民间人士,是当时知名的工匠、画家,这都不知道了,同《古诗十九首》一样,这不禁让我生起感慨,《古诗十九首》现在读起来还是那样新鲜、原生态,好像刚刚才发生的一样,反观现在的苍白民间,真的惟有今不如昔的感觉。 《古诗十九首》主题有三: 一是思君令人老。 二是岁月忽已晚。 三是但伤知音稀。 《古诗十九首》的特点之一是音韵寂寥,而且由来已久,可感可触。这声音太感人了,哪怕我们听一下,并不解其意,也会深受感动。诗与音乐的配合,在诗经时代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到了《古诗十九首》应该更加成熟。 《古诗十九首》的另一重大特点,也是我最看重的,就是它在我们早期诗歌里呈现出来的一种显著的无常观: 一是爱情无常。 二是岁月无常。 三是命运无常。 这可能也是当时昭明太子将这“十九首”选入《文选》的原因之一,因为昭明太子本人即是虔诚的佛教徒。 生命的真相,古今中外,皆是如此,而且古今中外的文学都得体现这生命的真相。 《古诗十九首》里有两首我特别喜欢,一首是讲爱情无常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首是讲岁月无常的: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的另一重大特点,是它呈现出来的一种显著的无常观:一是爱情无常;二是岁月无常;三是命运无常。——杨键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