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粤研究者为逐渐流失的砚铭文化担忧

粤研究者为逐渐流失的砚铭文化担忧

时间:2013-05-07 22:11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黄耀辉
中新社肇庆5月7日电题:粤研究者为逐渐流失的砚铭文化担忧 中新社记者黄耀辉 潜心多年研究中华砚文化的广东肇庆市机关公务员、端砚文化人黄振平7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华砚文化是由砚台、砚雕、砚铭文化组成的,他在自己新出版的《砚铭与砚雕》专著中。
  
  中新社肇庆5月7日电题:粤研究者为逐渐流失的砚铭文化担忧
  中新社记者黄耀辉
  潜心多年研究中华砚文化的广东肇庆市机关公务员、端砚文化人黄振平7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华砚文化是由砚台、砚雕、砚铭文化组成的,他在自己新出版的《砚铭与砚雕》专著中,对目前行业内逐渐流失的砚铭文化感到担忧,称传承中华砚文化应坚持砚文化精髓“完整性”。
  黄振平说,目前好砚之人,只看重砚台的先天材质,忽略砚台后天的砚铭与砚雕的工艺价值与文化艺术,误读了民族砚文化的历史价值。
  据考证,“铭”始于汉魏时期,包括字、句、诗、词、对、赋,原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叙述功德的文字,其范围原只限于墓志铭、碑刻和石刻,后被读书人热捧用于砚台、砚屏、砚盒、笔筒等日用品器物,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
  黄振平举例称,苏东坡在清花砚上刻下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后据砚界考证,其所言为古时开采端砚砚石的艰辛场面,既是端砚历史的沉淀,也是一种人文的回忆,更为后人研究贵为“国宝”的端砚发展烙下历史佐证,是研究传统中华砚文化的“活化石”。
  肇庆有“中国砚都”美誉,当地盛产的端砚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史料记载,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
  作为肇庆人,黄振平自小受中华砚文化熏陶,见地独到。他认为,砚是有灵性的,其灵性蕴藏在潜在的社会文化中,其社会文化影响着中国千百年,而砚铭就是砚台的身份证,是历史的缩影。
  据他介绍,2007年7月,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在杭州首推名砚专场上,砚铭在砚台拍卖中起到“杠杆”作用,在所有留下砚铭的117方历史名砚中成交115方,录得高达98.29%的成交率,其中“清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成交价为96.8万元人民币;“清吴昌硕等铭端溪合同砚”、“吴湖帆等铭大西洞端砚”拍得71.5万元。
  据肇庆市端砚协会秘书长王建华介绍,目前中国内地制砚界中,制砚人存在忽视“砚铭”价值的现象,往往以砚石质地、砚雕工艺美术“填补”砚台的收藏价值。
  据记者了解,《砚铭与砚雕》是目前中国内地首部以研究砚铭与砚雕为主题的专著。黄振平多年研究表明,从古至今,制砚工在砚台制作过程中,都把各时代的工艺特色融入砚台;把时政、文字、文学、绘画、书法、金石、雕刻等汇集于砚台之中,成为彰显砚台在各历史时期砚雕工艺美术的聚焦点,因此,砚铭也被视作砚文化收藏中的“风向标”。
  黄振平说,2010年5月,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古董珍玩之清乾隆“乾隆御用”并题诗的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创砚台拍卖世界纪录,表明“砚贵有铭,身价倍增”。
  王建华说,事实上,砚铭对历史文化、收藏价值及投资空间有潜在“含金量”。他表示,砚台、砚铭、砚雕是砚文化的“整体”,作为民族传统的制砚人,在制砚过程中更应注重砚台留有“砚铭”空间。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陈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5-12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