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干部“匿名化”,苦衷何在?

干部“匿名化”,苦衷何在?

时间:2020-08-14 11:05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刘俊希
 言论自由,宪法予以保护的个人权力,只要不是一己之私的偏见,不是故意的诋毁,通过正常的途径合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都应该被尊重。

  “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别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领导可能嘴上不说,但会给我小鞋穿。”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记者采访发现,干部在面临各类采访或询问时,不管主题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希望能在事后的新闻报道或者调研报告中隐去名字。在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正在加剧。( 8月11日 中国新闻网)

  言论自由,宪法予以保护的个人权力,只要不是一己之私的偏见,不是故意的诋毁,通过正常的途径合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都应该被尊重。然而,基层一线干部却要“匿名”发言,遮掩“发声”,由此折射出基层的困惑,以及亟待解决的瓶颈。

  “匿名”是自信不足,害怕出错。基层干部大多数情况下对媒体还是有恐惧的,往往认为媒体总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是来挑刺和找茬的。不管自己工作中如何认真仔细,难免还是会出现不足之处,也确实可能自身站位不高,全局性和大局性思维能力不够,自身如发表观点和意见,是不是会让一些问题暴露出来,即便有一点点成效和成绩,但也架不住媒体的深挖细品。这正是他们的主要顾虑所在。

  “匿名”是不敢出头,害怕追责。以会议传递会议精神,以文件传递文件精神,类似文山会海的留痕,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但是为了免责或者责任小一些,也不会有人提出意见。脱贫攻坚中,对于每个月走访2次以上的要求,各个部门一次次的检查和陪同检查,基层显然是苦不堪言的,但也肯定是畏首畏尾的,都害怕“枪打出头鸟”,不知道是真想破除形式主义,还是又是新的形式主义,这样的“制度之殇”也是需要思考的。

  热衷于“匿名”还源于机制不全,害怕背锅。“提意见就像迎风吐口水,吐自己一脸。”谁提出,谁负责,这是基层干部普遍害怕的问题,也是一线的困惑担忧。提出问题,本身是前行中不可或缺的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和完善补充政策,才能更好的推动落实。有的政策,明知道存在政策盲点,不执行要追责执行不力,执行又需要基层突破现有规定进行探索,这也为“踩红线”埋下了隐患,提出意见建议,又可能被批评为官不愿为,或者是要求基层干部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自然基层干部就会少了发言的积极性。

  “匿名化”风气之下,意见被采纳,没有功劳;意见被驳回,也没有风险。这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基层一线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只有树立正确的风向标,鼓励基层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才能让其有足够的安全感;只有让基层的建议之门敞开,基层治理的能力才会随之增强。(刘俊希)

(编辑:明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