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基层就诊成首选意愿,为分级诊疗培植基础

基层就诊成首选意愿,为分级诊疗培植基础

时间:2019-12-20 10:15来源:新京报 作者:前度郎
 据新京报报道,半年来,分级诊疗效果明显,门急诊患者向基层集中、住院服务向大医院集中。

  数字能说明一切。

  今年6月15日,北京启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半年过去了,分级诊疗效果如何?

  据新京报报道,半年来,分级诊疗效果明显,门急诊患者向基层集中、住院服务向大医院集中。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在就诊意愿方面,42.4%患者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39%选三级医疗机构,就诊患者首次将基层机构作为就诊首选,基层医院门急诊量增四成多。

  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管理办法,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制度。若是无论病情的轻重程度,都把大医院作为首选,则会造成医疗资源使用和分配的不均衡,在内部构造中形成马太效应。

  现实困局在于,受“大医院就是好”的观念影响,大医院往往承受着极重的负荷并被过度使用,优质医疗资源的紧张,反之又会影响医疗的体验舒适度。而在基层医院,则会因为患者数量偏少而造成大量的浪费。

  这就意味着,要改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困境,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民众的观念意识。就此而言,“患者首次将基层机构作为就诊首选”,无疑是北京此次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最令人可喜的变化之一。

  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此次改革扎实、周密的制度落实。在已有的医疗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北京市推行的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达到了改善医疗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效果,也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

  通过开展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查询服务、动员三级医院让优质资源下沉、提供线上多种支付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患者对基层社区医院的就诊意愿开始回归。而有了首诊首选作为基础,能更好激活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能动性,最终形成在使用中提高、在信任中增强的良性循环。

  数字说明一切。从报道来看,北京市门急诊量较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增长2.1%,其中,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长40.4%,二级医院增长3.3%,三级医院下降5.4%。基层门诊量已连续32个月增幅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

  意愿的改变,说明了此前改革已经初见成效。这固然让人欣喜,但医疗改革事关万千公众,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未来必然需要更多的制度优化,才能巩固已有的成果。

  就诊意愿度是评价基层医疗机构的吸引力和可信度的“风向标”,而基层医疗机构显然还需要在技术、服务、价格等核心指标和关键要素上下苦功夫,把吸引来的患者给留下。

  这就包括,继续通过均衡化的资源分配与发展,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让患者“看得好病”;发挥价格和医保信号的引导作用,切实发挥经济政策的激励效应,进一步改变患者的就医行为;还有,借助于现有的技术平台,在“一盘棋”思维下,实施医联体、医耗联动等综合改革,让医生资源、医疗资源能实现共享互通,在公平有序的就诊条件下,公众也会更积极地“用脚投票”。(前度郎 职员)

(编辑:明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