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茅盾文学奖作品 能成为经典吗?

茅盾文学奖作品 能成为经典吗?

时间:2015-05-12 10:17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贺绍俊
茅盾文学奖是当代文学的一项重要的、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文学奖项,至今已经已走过30多年,评出了8届共30余部作品,其中的一些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历经几十年仍经久不衰。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日前已开始征集作品。茅盾文学奖是当代文学的一项重要的、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文学奖项,至今已经已走过30多年,评出了8届共30余部作品,其中的一些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历经几十年仍经久不衰。有人会问,这些获奖作品都能算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吗?当然不能以获得茅盾文学奖为标准来确定经典。但这个问题促使我们来思考:茅盾文学奖与经典化有什么关系?

   坚持现实主义的评奖宗旨

  文学经典不是由某个部门以某种标准评选出来的,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受了社会和读者等各个方面的考验,自然形成的。这个淘洗和考验的过程就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当代文学作品与古典文学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代文学还没有完成经典化。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行为,应该把作家的创作、批评家的批评,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都看成是经典化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文学评奖制度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元素,它会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茅盾文学奖在最初设立时就确立了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评奖宗旨,尽管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深化,但该奖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宗旨基本没变。首届茅盾文学奖是1982年评选出来的。这是新时期文学刚刚起步的时期,对于经历过“文革”的高压政治磨砺的文学来说,仿佛是从寒冬刚刚转向春天,一切还处在万物复苏的阶段。当时有一个政治词语:拨乱反正。文学也借助“拨乱反正”,给文学的话语权确立新的执掌者。首届茅盾文学奖既是“拨乱反正”的产物,也是“拨乱反正”的成果,而后人们对于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阐释,也基本上没有超越“拨乱反正”的认识水平。新时期文学通过“拨乱反正”逐渐建构起一种“拨乱反正”的宏大叙事,首届茅盾文学奖所奖励的作品都是“拨乱反正”的宏大叙事的作品。因此可以说,首届茅盾文学奖实践了“拨乱反正”的政治策略。这是当时的文学的必然选择。对于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评价,比较共同的意见是,它体现了向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事实上,从首届茅盾文学奖起,就基本确立了现实主义在茅盾文学奖中的主导地位。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文学观念异常活跃的年代。当时正是西方现代派风行的时候,西方现代派一下子就冲决了我们过去修筑起来的现实主义大堤。回顾这段历史,有很多问题是值得反思的。过去我们是独尊现实主义,并且将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化,从而导致了现实主义越来越远离现实主义的本来面目,变成一种僵化的现实主义、概念化的现实主义。读者阅读以这种方式写出来的小说,也感到了厌倦,因为他们从中读不到新的东西。这是80年代总的文学环境。在这种文学环境下,突破现实主义框框的写作,既受到作家的欢迎,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当时茅盾文学奖强调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给人的感觉就是缺乏进取精神、不敢突破。但如果不是茅盾文学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偏爱,也许就会将《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遗漏掉。路遥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他对当时的文学环境应该有所感知,但他并不被新奇的文学观念所煽惑,而是能够在文学观上保持淡定和坚守,这同样也很不容易。因为创作实践中的现实主义出了问题,并不能说明现实主义本身就必须抛弃了,现实主义还有没有生命力,这同样需要作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路遥就宁愿做这样一名作家。这正是路遥的可贵之处。路遥在文学上崇拜的对象是同为陕西作家的柳青,他不仅认同柳青的创作方式,更认同柳青对待农村和农民的立场和态度。他构思《平凡的世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柳青那样,去写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的史诗性的作品。路遥坚守了自己的文学立场和文学理想,他也通过自己的奋斗,证明了传统现实主义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在当时的“西风劲吹”的大潮下,《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并没有受到好评。茅盾文学奖此刻却能坚持自己的宗旨,肯定了《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文学品格。显然,茅盾文学奖对于《平凡的世界》的经典化起到了提速的作用。

   茅奖将优秀当代作品带上经典化快速车道

  现实主义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又是充满变异性和开放性的,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相对而言,茅盾文学奖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远远滞后于创作现实的发展,在审美选择上趋向于保守和稳重,不能及时地接受现实主义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新质,因而将一些对于深化和发展现实主义有所贡献的优秀作品排斥在茅盾文学奖之外。比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出版于1996年,那个阶段的当代小说在欲望化写作和市场化的社会转型的双重推动下,沉湎于形而下的写实狂欢中。韩少功却关注语言,探询语言背后的形而上意义,作品融合了作家在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涵养,处处展示出作者对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沉思,更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性。如同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的出版,就像在形而下的黑暗中透出了一线阳光。据我了解,当时有一些评委力推《马桥词典》,甚至到了下一届,还有评委重提这部作品,认为应该以补救遗珠之憾的方式将其入选。尽管最终《马桥词典》与茅盾文学奖无缘,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桥词典》的经典化过程就已经终结。说到底,茅盾文学奖是经典化的重要因素,但又不是唯一元素。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哲思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6-18 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