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全 日前,央行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降息,预计此次降息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会造成过大波动,与其他各项经济改革政策一样,目标明确而又把握了政策推出的最佳时机。此次政策调整恰逢其时,可谓春雨润物细无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此次降息仍然是深化改革诸多环节中的一环,不能仅仅看成是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实际上也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具体来看,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这与此前的两次货币政策调整是相辅相成的,人民银行曾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先后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在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依然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降带动着市场利率的回落,使社会融资成本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些为宏观经济趋于稳定和良性发展创造了长期的制度基础。 此次改革的短期效应是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困,通过政策工具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4.6%。这说明我国物价有回升的趋势,但目前依然处于低位,而企业运行情况不容乐观,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在此前的两次政策调整展现初步效果之际,再次降息有利于宏观调控效果的进一步释放。 此次降息的长期效应可以看作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宏观调控迫切需要时降息,不但避免了市场的显著波动,又抓住了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尤其是此次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至基准利率1.5倍,可以看作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如果把此次降息与互联网金融的倒逼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的良性对接,以及顶层设计要求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等政策相对应来考虑,此次政策调整显然是希望通过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有效反映真实的金融市场供求关系,以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此次降息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一个成熟经济体往往需要平滑、稳健的政策支撑体系。半年内央行三度降息、两度降准,被一些人误解为中国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甚至在一些场合被误读为“放水”,这当然不切合实际,应该说此次政策调整仍然属于稳健正常的预调微调。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仅众多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一些产能落后的大型企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如何将政策调整与制度完善相结合,在技术上是难题。 此次货币政策的调整,与深化改革中的政策调整是一脉相承的,即明确政策效果的针对性,而非“政绩效果”。降息不仅仅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再加上政府的结构化改革导向和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选择,资金供求的结构化调整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和深化。在当前的市场化进程中,货币政策的快速调整有利于扭转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既不是货币政策的“放水”,也不是为了资本市场的短期繁荣,实际上,这为货币市场的长期稳定和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最后,此次降息其实并没有太多政策悬念,目前的研究结果和实际经济运行情况都表明需要明确的政策调整,此次政策调整实际上也是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各类研究预判一个水到渠成的回应。在经济下行和后续趋势不够明朗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政策调整是有必要也是及时的,一些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此前也根据这个形势预判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应该说这些分析和讨论是理性和客观的,通过政策调整,我们距离宏观经济运行趋稳又迈进了一步。 当然,从综合政策分析来看,仅仅降息还是不够的,这只是政策工具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政策工具如何通过金融机构有效落实也不容忽视,降息后大量的资金供给如果通过恰当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规则流入合理的渠道,实实在在助力企业解困、助力宏观经济回暖,则有待于进一步推动和落实。(作者系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中国微金融五十人论坛成员)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