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统一安排,目前,各级组织部门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各级别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将纳入审核范围,直接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记者采访发现,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潜规则。(2月26日新华网) 干部人事档案,是记载干部基本信息、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可以说是历史、全面地考察干部的一面镜子。也正因此,确保其真实性,是社会各界最底线的要求。但令人气愤的是,某些党员干部为了种种功利目的,竟然践踏底线,使出各种花招来对人事档案进行“美容”。岂不知,这样档案作假的潜规则,不仅仅会给自己带来严厉的党纪政纪处分,也会让政府的公信力跌入冰点,使党群、干群关系之间出现隔阂,真可谓有百弊而无一利。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部门的“亮剑”行动值得肯定。可是,要想真正打破档案造假潜规则,斩草固然重要,但除根才是关键,否则必然会死灰复燃。 其实,档案造假之所以屡禁不绝,虽然有档案管理疏松、造假成本低等原因,但根源却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体系不完善。以轰动一时的河北石家庄“骗官书记”王亚丽事件为例,其档案中除了性别是真的之外,其余资料竟然全部都是假的!如此漏洞百出的档案,自然会有人提出质疑。但更高职位的领导打了“招呼”,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无边界、无监督的权力是罪魁祸首,所有的办事程序和纠错机制,在绝对的权力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是时候完善权力运行的相关机制了。除了党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之外,全方位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应当着手建立干部档案数据库并全国联网,扩大干部基本信息的公开化,接受全民监督。凡涉及调动、转岗、挂职、退休的干部,应当随机选择普通群众,邀请其参与评议。唯有如此多方监管,权力才能变得老实,档案才会永保本色。 进一步讲,除了对权力进行强力监督之外,限权工作更要提上议事日程。毕竟,限权相对监督来讲,更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强权力制约机制建设,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限制”等目标,就极具深意。对于档案的管理来讲,应当最大限度确保其不受人为意志干扰。要建立起“副职分管、班子群管”的管理体系,确保绝对的权力被适当分解,从而有效规避造假风险。 干部档案虽小,可其所承载的意义却很大。笔者认为,在强调从严管党的今天,从严管“档”应当是基础中的基础。针对造假潜规则,各级政府应当及时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将权力规则显现出来,以此确保干部档案不被“注水”,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使公众满意。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