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人们对改变唯分数论的录取办法充满了期待。但是,如何让这一改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回应社会疑虑,保证素质评价公正公平,不要让素质评价成为特殊人群为子女谋得的又一项高考“加分”。 长期以来,高考制度倍受社会诟病,主要是其贯彻“唯分数论”,将考试成绩作为能否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此次推出的改革措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这对于推进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好经也有念歪的可能。家长对于这一政策最主要的忧虑,集中在能否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上。毕竟,以往的高考加分项目作为硬条件都有作假者,更何况主观性强、操作弹性大的素质评价?在严酷的升学竞争面前,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能否消除后台操作空间,排除家长为了孩子升学,想方设法获得一些获奖证书、社会实践证明?这是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 据媒体报道,长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美国,在中国就遇到了“忽悠”。综合素质评价在美国高校录取中占有相当大比重。前些年,中国学生中不少学生靠出色的SAT成绩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综合素质评价被美国著名大学录取。鼎盛时期,美国有三十多所高校向中国学生提供全额无条件奖学金,后来锐减为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四所大学。2012年,哈佛突然发现被中国学生天衣无缝的综合素质评价“忽悠”了,为此还退回了两个已入学了一年的学生。 保证考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必须要有公开、公正、申诉、问责的硬性机制,来严格制约相关学校和考生,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客观公正。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