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纪录片的春天要来了?

评论:纪录片的春天要来了?

时间:2014-11-20 17:29来源:天津网 作者:于穆铭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201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表示,将对纪录片生产交易出口的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给予减免,从而扶持纪录片的发展。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于穆铭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201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表示,将对纪录片生产交易出口的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给予减免,从而扶持纪录片的发展。与这一利好消息遥相呼应的是,《舌尖上的中国3》作为央视招标竞购现场的第一标,独家冠名拍出1.18亿元的天价。

  长期以来,纪录片一直被贴上小众高冷的标签,直至《舌尖上的中国》弯下身子,将纪录片的视角聚焦在寻常百姓最关注的“吃”上,才让纪录片市场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三年间,国产纪录片投资由不到5个亿,飞跃至接近20亿,产量比前年增长了三倍,央视纪录频道的固定观众从2700万增加到4200万。更不用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登陆院线,一举斩获6.96亿票房的奇迹。这些亮丽数据的背后,是不是意味着纪录片的春天已经来临?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导演用镜头观察和记录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记录那些普通百姓生活中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眼下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纪录片无疑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好方式。但相比电影作品和电视作品,纪录片缺乏天然的故事性,很难跟情节跌宕起伏的影视剧在市场上抗衡,加上其拍摄周期长,常常为了一个镜头跋山涉水。如果完全将其抛给市场,势必遭到冷遇。一个例子是,崔永元拍摄的纪录片《我的抗战》耗资1.3亿元、花了8年时间、采访近4000人,但是投入市场时电视台开价仅1500元一集。

  纪录片并不只有娱乐功能,还承载了社会意义,因此往往历久弥新。纵观纪录片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早期也遭遇过纪录片产业化困境。韩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均通过政府补贴的方法,撬动了纪录片这个冷门的市场,孕育出《迁徙的鸟》《澳洲奇趣之旅》等轰动一时的佳作,从而使小众艺术走向商业化运作。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观众的培养与引导也不可或缺。只有形成一批爱纪录片、懂纪录片的忠实群体,才能让纪录片在行走的路上,不再孤独。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