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至9月,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共41人分赴10省(市)进行了检查,并形成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环境保护部接到的举报案件中,大气污染类占73%,但在全年查处的案件中,大气污染类仅占12%。大气污染举报案件很多,但真正查处的才10%多一点。(11月2日《中国青年报》) 查处污染案件,应该说万事俱备,啥风也不缺。我们有健全的政策法规,有无缝隙覆盖全国各地的环保监管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素来更不缺环保人士、热心人士的举报。那么,应该是举报一起,查处一起,整顿或关停一起,如此推演下去,污染企业少了或没了,大气污染自然会有大的改善,消除雾霾也就有了盼头。 但这个思路无异于一个童话。现实告诉我们:大气污染举报案件很多,真正查处的仅占10%。那么,九成大气污染案未被查处,为什么呢? 首先,与环保部门监管不作为、难作为不无关系。就客观而言,地方环保部门人员少,且“临时工”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环保部门就会选择靠污吃污,将污染企业看作衣食父母,其相应的监管办法就是:你排污,我收费,以罚代管,各不相干。就主观而言,污染企业点多面广,而基层环保执法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监管时力不从心,“小马拉大车”现象的确存在。 其次,与地方唯GDP和唯税收不无关系。相对于百姓要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一些地方官员追求的是GDP增长和财政的充盈。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官员升迁难。一个地方的GDP增速提高0.3%,则官员升职概率高于8%。基于此,一些地方官员则成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所以才有环保局长的“大倒苦水”:只要市(县)主要领导不点头,像“三高”企业这样的污染源,环保局管不了、治不了、关不了。 第三,与权钱交易不无关系。有些地方在环保执法中,存在违法不究、人情执法现象,甚至是存在少征、漏征现象。权钱交易养肥了个别硕鼠,却让污染肆虐,难以治理。 九成未查处的大气污染举报案去哪儿了?我们不难得知:他们被环保部门当成衣食父母养起来了;被个别地方官员当成地方财神爷和个人升迁的贵人保护起来了。所以,有的地方说是要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饭产业”开刀,但大量被压被砍的都是苍蝇级的小企业、小作坊,很少有老虎级的大企业、上市公司,真正的排污大户关停并转遥遥无期。 不必否认,当前我国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困境,干部考核机制也存在瑕疵。但建设生态中国已经成为治国执政的重大理念,这也是公众坚定不移的利益诉求。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总目标,显然,九成大气污染举报案未查处,今后不能再持续。发现一起、举报一起,查处一起,应成为今后保护环境的一种常态。 □惠铭生(山东济南)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