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世界遗产保护论坛暨《世界遗产地理》首发仪式在北京故宫建福宫花园举行,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于201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实施的“平安故宫”工程将于2020年完成,届时将彻底解决故宫存在的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藏品自然损坏隐患、文物库房隐患、基础设施隐患和观众安全隐患7大安全问题。 另有媒体报道,中国是文物大国,但文物的腐蚀受损情况也触目惊心。今年2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02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曾组织全国馆藏文物调查,结果发现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受腐情况,其中被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 故宫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但595岁的故宫已显苍老,许多基础设施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文物的保护要求,在过去几年中故宫先后经历了“被窃门”、“丢失门”等事件,暴露了故宫安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受到公众批评。故宫重视民意,知错即改,“平安故宫”的实施,在改善旅游环境的同时,将彻底消除危害文物的隐患,可以让文化遗产“万寿无疆”。 文物分为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两大类,在可移动文物中,馆藏文物价值最高,是文物中的精品、极品,是文化精华和国宝,过半馆藏文物受腐蚀、腐烂,无疑是文化精品的巨大损失。馆藏文物腐蚀受损的比例为何这么大?据介绍,既有自然客观原因,如许多出土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环境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地腐蚀损害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更有保管方面的问题,如缺乏资金、有些博物馆硬件条件比较简陋,文物库房的温湿度、光亮度等不达标、文物修缮方面的人才匮乏、一些文物保管与修复的关键技术没有突破等。 文物是见证历史的构件与活化石,是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瑰宝与活教材,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失而不可复得,损而不可复原,尤其是国宝级文物。超过四分之一的馆藏文物受严重蛀蚀,不难想像,其中许多文物或许已破烂不堪,体无完肤,甚至“牺牲”,不复存在,这不仅仅是文物的损失,更是一段历史文化的湮没甚至夭亡。 减少馆藏文物的损失,一方面要抢救那些濒危文物,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文物的保管,最大限度减少文物的破损、腐蚀、霉烂。这首先需要高度地责任心、事业心。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也必不可少,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6亿元用于馆藏文物的保护,2011至2013年三年时间内国家又投入保护资金8.17亿元,切实将这些巨额投入用于文物保护,减少或杜绝资金浪费,至关重要。 “平安故宫”值得各地博物馆很好的借鉴与仿效,保护文物要花钱,但让文化遗产永远的传承下去,这钱花得值。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