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马拉松于10月19日上午鸣枪开跑。彼时,按照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分级方法,北京市的空气质量为最严重的六级——严重污染级别。赛前,组委会提醒所有选手注意天气情况,建议老年选手及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选手谨慎选择参赛;赛中,不仅业余组选手弃赛者很多,甚至有专业组选手领跑20公里后弃赛。(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9版) 去年“北马”,最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尿红墙”。今年,组委会大幅增加了临时厕所,并推出新规禁止“尿红墙”。选手随地便溺,最高可能会被终身禁赛。不过,今年北马照样不缺少话题——它创造了马拉松历史上第一次有大量选手戴口罩参加比赛的新纪录。何止是口罩,有的选手连防毒面具都戴上了,中途退赛的新闻更是被大量炒作,医疗志愿者肯定会比往年更为繁忙。 因为“北马”赛事规模庞大,组织管理工作涉及方面众多,赛事延期、改期的难度巨大——面对“北马”雾霾中起跑的质疑,组委会这番解释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说,在如此重度污染的天气里,是肯定不适宜举行大型户外赛事的。这项已经举行了34届的传统赛事,能否继续下去并且发展得更好,真的需要“推动社会对环境的思考,共同期待蓝天下的奔跑”。 美国作家卡佛有篇小说题为“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而今年的“北马”,如果套用这个句式,显然不会是一个问句,因为答案是确定无疑的——当我们跑马拉松时我们在谈论雾霾。雾霾之于我们,早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既然它年年来、处处来,我们当然得年年谈、处处谈。让“北马”成为谈论雾霾的一件盛事,固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也未见得就是坏事。 群众性和参与性是“北马”这种大型体育赛事的最大特点,参赛名额在短短几小时之内就被一抢而空,以至于今年都采取了“抽签摇号”的方式——人们热衷于此,跑的当然是健康,是全民健身。与之相比,趁热闹来捣乱的雾霾,与其说是一种挑战,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如果我们只能在雾霾里奔跑,不仅“北马”这项赛事的魅力会大减,跑步都将不再是对健康的追求,而更近似于找死的节奏。跑马拉松尚且可以弃赛,生命的长跑却无时无刻离不了呼吸。 为了健康,我们选择奔跑;为了健康,我们谈论雾霾。站在这个角度,当我们跑马拉松时我们在谈论雾霾,倒不算是离题。去年的“尿红墙”讨论,让“尿红墙”很快成为历史;那么,今年的“雾霾跑”,又能否加快赶走雾霾的速度呢?马拉松精神的内涵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治理雾霾正需要这样的马拉松精神,坚毅并且持之以恒。 ■舒圣祥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