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天津考察调研。李克强来到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办事大厅,工作人员说,过去审批事项多,各部门审批章共有109个。现在通过减少审批、整合职能等改革,所有必要的审批集中到一起,只需盖一个章。李克强赞许道,109个章变一个章,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大动作,要让不必要的审批成为历史。 今年初,国务院各部门相继向社会公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以锁定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底数”,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而今,一个滨海新区,一百多个公章狂减至一个,这既说明“晒权力清单”确可防止“边增边减”,又反映出简政放权的弹性空间仍大。再者,“简政放权”在走出中南海之后,是否又是“效果递减”?对那些不执行或打折执行者是否预设问责机制?“公章多、跑腿多、耗时多、花销多”,甚至有地方部门盖章收费,可谓“阎王爷不嫌鬼瘦,能捞一笔算一笔”。这看似小事,实则影响恶劣。亦如墨汁滴入清水,黑色涟漪越散越远,不只让群众劳神堵心,还有损他们利益。不仅影响干部形象,还拉降着政府的公信力指数。记得一位省人大代表曾制作一张“行政审批长征图”:一个投资项目在当地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历经30多个环节、要盖百个公章,最少需272个审批日。 道道设关,百章共红、权力折现。当需办事者无奈之下变得习以为常之时,就会催生不给钱不办事、雁过拔毛的“机关病”,让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落实政策的“最难一公里”。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曾组织了一项专题调研,发现下放的审批权比较多,但真正取消的权力却比较少;在放权当中存在着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的现象……这说明了,一旦触及到利益,阻力就会突然猛增。 阻力逆势上扬,根源还是在于权力的“底气”仍在。一些地方部门仍然有条件有能力违规将政府职能“自变”为“权力自留地”。这种“自变”的主因不外乎是行政管理程序和组织监管路径上的不明晰、不公开、不公正;上级部门督办时,因牵涉到自身利益,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问责整改多半也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一般会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监督风格。为此,我们亟待对公权予以设限,充分廓清权力的管理边界,并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一则,正风肃贪,上无禁区,还得下无死角,治理“群众身边的腐败”;另需增强监督制约权力的有效性、及时性。对此,不少地方正在进行积极探索。譬如四川提出,落实预防、监督和惩治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大力推进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加快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等。2013年四川省省本级已取消调整3批257项行政审批事项,目前省本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60项左右,省本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是全国最少省份之一。 公权力不能依赖自我监督,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在监督。事实证明,让社会、群众参与监督,我们就能合力扫清“最后一公里”上的路障。所以,公布权力清单,能否精准实施,尚需媒体、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合力监督。因为公众是打破“玻璃墙”这种无形公章的主力军,公众监督能有效阻止权力反扑,防止“一章重新变百红”。(本报评论员周明华)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