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焦点访谈》题目为“笼屉里的隐忧”报道中,显示济南某馒头房存在使用塑料笼布制作馒头的情况。栏目播出当晚,济南市当地食药监相关工作人员连夜锁定该馒头房,经核查该馒头房已不再现场制作馒头,改为购进馒头销售。为防止食品安全隐患,执法人员还是责令该店暂停营业,并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专项检查。 在一次次食品安全问题挑战公众底线的今天,食药监相关部门如此快速的行动不禁让市民为其暗暗点赞,但塑料笼布问题似乎并不应该到此为止。央视报道中一个画面显示,一个馒头作坊经营者拿出一沓塑料笼布,称这些笼布是买的,一元一张。其他馒头业主回应这些笼布来源时答案不一,或是面粉厂赠送的,或从批发市场买来的。可想而知,塑料笼布问题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对这次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仅仅查封违规使用塑料笼布的馒头作坊是远远不够的。从馒头作坊这个产业链链条终端开始,顺藤摸瓜,一直追溯至销售塑料笼布的商家、生产塑料笼布的厂家,或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产业链并非一夜之间产生,为什么直到媒体报道之后,我们才发现?当下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我们能否做到从源头上遏止?这些问题仍有待相关部门及整个社会深思。 而本次食品事件的主角——馒头作坊经营者,为什么会用塑料笼布蒸馒头呢?记者问及经营者时,他们的回答很实在。有的说,这种笼布不沾底,不用洗节省工夫;有的说,附近的同行用了很多年了也没出啥问题,自己家蒸馒头也在用;有的说,是自己洗干净了的化肥袋、饲料袋,应该很卫生。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大规模塑料蒸笼的使用既有经营者的无意识行为,也有明知故犯的成分。那些真正无意识的犯错,甚至自家蒸馒头都用塑料蒸笼的经营者,相信在看到报道后会主动改正。但那些明知故犯的经营者呢?他们做的馒头,有没有出现在自家餐桌上? 从目前的监督现状来看,食品生产的确是个“良心活”。无论是现代化的流水线还是小作坊,所有食品的生产过程只能是“天知地知消费者不知”了。当然,从经商的道义和长期利益来看,常言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种偷工减料的小聪明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永远的利润,追逐利益虽然是经营目的,但产品的质量却是每一个经营者的生命线。但是,从常态的市场体系来看,任何一项经营活动都要以完备的法制环境和监管体系相佐,缺失了这些,“笼屉里的隐忧”就会此起彼伏,惊心动魄,食品安全就是一个时刻伴随的“社会危险”。 综上,一块小小的蒸笼布就能折射出这么多问题,无论产业链、监督体系、执法环境,还是“业界良心”的构筑,都值得进行好好梳理。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这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记者李雨)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