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微博)结束后,一些“高考状元”成了“暴发户”,企业、政府、学校等各方纷纷重奖。而日前中国青年报对3921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3%的受访者反对重奖“高考状元”。 一个引起多数人反感的行为,却依旧在每年都能成为社会热点,跟风者乐此不疲,其中原因值得深思。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然而如今招收“状元”的数量,对于高校来说,已成为衡量名牌高校综合声誉的“风向标”。对于中学来说,能否培养出“高考状元”,已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对于商家来说,借助拥有极高关注度的“高考状元”,充分挖掘商业潜值,可以迅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对于一些教育部门来说,出了高考状元,也是展示教育“政绩”的绝好机会。因此,状元经济产业链由此形成,各地争相重奖“高考状元”的奇葩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然而成才是长期努力的过程,只有当“状元”都能成为社会精英,这样的“状元”才名符其实。而对一个尚未走入社会的孩子取得的阶段性分数进行重奖,只能让教育走入功利化怪圈。国外名校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人才观,在他们看来,高分只是单一的评价,只有对应试者进行多元化评价,看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以及实践能力,而其中纸面分数只是评价体系的一小部分,这样才能保证选拔出精英人才。显然,我们的“状元”仅凭分数并不能证明这些能力。 想想这些,重奖“高考状元”的功利化行为真的可以休矣。教育的宗旨是什么?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成绩”才是政府部门值得肯定的政绩?这些才是全社会亟需认真思考、解决和践行的根本性问题。(金陵晚报评论员 方昊)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