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公务用车“新能源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今后3年,中央国家机关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当年30%,以后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比例不低于当年15%。 从中央到地方补贴,免征购置税,再到公车采购,去年至今,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政策。国家从公车采购开始发力,目的是对私人消费起积极示范和带动作用,以破解电动汽车“久推不广”的难题。但是,与火热的政策相比,国内大部分城市的私家电动汽车市场反应相对冷淡。究其原因,与政策上“中央大力推广,地方各自发挥”不无关系,从能否上牌,到领取补贴,再到充电设施的建设,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 2009年我国推广新能源汽车以来,北京、上海等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先后推出了地方准入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地方目录”,只有在目录上的车型,才能上牌和获得地方补贴。而在南京等没有地方准入标准的城市,新能源车能否上牌,只能依据发改委的《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电动汽车都不在这个《公告》里,自然无法上牌。截至目前,南京尚无一辆在本地上牌的私家电动汽车,在之前的报道中,几位市民都是在购买后到合肥上的牌。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标准,导致电动汽车上路的“最后一公里”无法畅通。 即使在一些试点城市,电动汽车上路也并不容易,如果心仪的品牌车型并不在“地方目录”上,市民也很难买到。有的城市要求车企必须在本地建厂,或必须使用本地的零部件等,变相设置障碍,限制采购外地品牌的新能源车,市场需求就此被压抑下来。近日,工信部在北京召开新能源汽车推广会议,主要议题之一就是清理地方保护。事实上,目前各地推广电动汽车的热情高涨,补贴政策相继出台,推广力度不断增大;但整个市场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割局面,难以自由流通,充分竞争。因此,要真正破局,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市场、统一目录、统一标准。 除却上牌、补贴等政策性因素,充电、保养等技术问题同样缺乏统一标准。私家车主主要忧虑的就是城市公用充电桩数量少、自用充电桩安装难。无论是公用或自用,各品牌充电设备的兼容性并未得到重视,在建设时难免会造成重复投资,浪费有限资源;私人在安装充电设施时,也很难得到物业的支持和配合。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既要在产业链上制定技术标准,也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指导。 中国现在正处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起步阶段,建立和统一标准尤显重要。虽然公车领跑在先,若没有完善的标准、可信赖的配套,光凭“环保”两个字,如何吸引普通市民买单呢?(刘大山)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