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消失的学生”是社会关系的缩影

评论:“消失的学生”是社会关系的缩影

时间:2014-07-15 16:34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中国新闻网
毕业十年之后,有多少学生还和老师保持联系?在昨日城中媒体的报道中,老师们的答案是:基本消失。   听起来有点不对劲,但环顾四周,好像这又是铁的事实。一个尊师重教口号满天飞的社会,学生们毕业十年之后,却在老师们的生活雷达上集体消失,多少有些

  毕业十年之后,有多少学生还和老师保持联系?在昨日城中媒体的报道中,老师们的答案是:基本消失。

  听起来有点不对劲,但环顾四周,好像这又是铁的事实。一个尊师重教口号满天飞的社会,学生们毕业十年之后,却在老师们的生活雷达上集体消失,多少有些讽刺吧!

  而且,老师们能够有机会说出学生集体消失之遗憾,是有契机的。这个契机就是最近人们热议的“谢师宴”。所谓谢师宴,就是升学之后,尤其是考上不错大学的学生家长们,请老师们痛快地吃一顿。这个谢师宴,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教书育人本是教师职责,还要大吃大喝干吗?更有人看出其中大有培育不正之风的潜力,更是愤愤不平。在这个当口,很多老师站出来说:难道我们喜欢谢师宴吗?不!我们更希望学生毕业后常和老师联系,可惜他们大部分在十年后就消失了!

  毕业之际谢师宴如火如荼,十年之后众弟子纷纷失联。作为一名“消失的弟子”,笔者觉得,这个讽刺性颇强的对比,实际上是社会风气生动的体现。姑且从两方面来说:

  一方面,谢师宴为什么能火?那是因为我们差不多是一个以“吃”为中心的社会。表达友情?吃一顿!表达歉意?吃一顿!高兴了?吃一顿……久而久之,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富,不仅亲朋好友之间用吃表达各种情感,就是上下级、生意场、走仕途,哪个不是以一个轰轰烈烈的“吃”来作为了断—其中内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师生之情,乃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感情,既身处这个社会,那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相当有难度。

  另一方面,学生们走上社会后,为什么又纷纷消失了呢?这个其实又是社会关系的缩影。不要说常回去看看老师了,这么说吧,年轻一代走出校门自谋生路之后,儿时的伙伴,家乡的父老,家里的亲戚,只要不是一起出去闯世界的,有多少能做到常常见面?即便微信之类社交媒体让大家重新找到故旧,但最初喜悦过后,也都只停留在“点赞之交”的水平。为何?一,生计忙碌,回家一趟不易,要见故人更难;二,铁一般的社会现实,造就了“混得好的,怕人找;混得不好的,怕人问”的尴尬心态,干脆眼不见为净,心里默默祝福,最多常常点“赞”。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常常看望母校和老师的可能性,能有多大?

  当然,师生关系比一般关系纯洁。不是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是以私塾为基础、以师生确定社会关系的老黄历,而是说即便教师成为一种职业、学生成为“批量产品”的今天,师生之情,仍应纯洁。

  但是,既然整个社会氛围如此,即便有少数人坚持,但大部分人都会落得“十年前,吃得轰轰烈烈;十年后,走得无影无踪”。要想改变这个,恐怕要看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钱克锦)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