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对接的上级部门多、任务要求杂,同时,干部必须直面具体问题和复杂矛盾。一些人抱着混日子的心态,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啥事都不好好干。近日,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不少干部因为怕打破碗,就干脆不洗碗。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总以为反正过几年就调走了,也就不了了之(7月7日《人民日报》)。 打破碗的总是那些洗碗的人,不洗碗的人,反而从不打破一只碗。具体到工作当中,把事搞砸的、挨领导批评的,甚至因行为欠妥而遭受舆论责骂的,往往是干活的人,或许他能力有限,活干得不漂亮,甚至有时还会帮倒忙,但他毕竟干活了。而真正耍滑头的干部,可能连他的人影都见不到。 由于干活的容易犯错,一些干部为了逃避责任,干脆就少干事或不干事,不争那份名利,也不多出一分力气。这样的干部反而能够平安无事,甚至还会因从不“打破碗”而被当成好干部。 可见,要扭正这种风气,就得先扭正对干部的评价。应该辩证地认识到,“打破碗”的干部或许不能算是好干部,但从不“打破碗”的干部,很有可能是不干事的干部。而对“打破碗”的干部,也要一分为二看待,假如因干部拍脑门决策或者乱办事,导致事情被搞砸造成损失的,理当追责;但是,若仅仅因事情干得多而出了点小纰漏,或者在创新过程中出了点差错,则不仅不应该追责,反而应该鼓励。当然,为了让干部少“打破碗”,要想办法提升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转变工作作风,鼓励干部做事,就得先治“不洗碗”干部,让“不洗碗”的干部比“打破碗”的干部更难过,甚至“不洗碗”有可能丢饭碗,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罗志华)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