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潜规则的就业性别歧视性质十分明显,但如果不简单局限于抽象的道德伦理和文化观念,而从更具体现实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逻辑角度审视,恐怕又不能不承认,这样的“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某种合乎市场逻辑的必然性。 很明显,由于面临“怀孕、生育、哺育”等特殊生理需要,在就业过程中,女性确实会面临比男性更大的就业成本。面对这种就业成本,以逐利为天性的企业用人单位,势必很难心甘情愿地自觉接受,而会尽可能利用各种“潜规则”进行规避。也就是说,“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其实是一种很难单靠市场“无形之手”就能自动消弭的现象,乃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而要补救这种“市场失灵”,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显然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这不仅是站在“市场监管”层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应有之义,更是站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性别秩序层面,保障性别公平和伦理正义,“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要强化事后的惩戒机制,如加大对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增加其就业歧视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性别歧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恐怕还在于,要在事前预防方面,采取更多积极的激励保障措施、主动地帮助用人单位来分担“养育子女”这种原本属于“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降低用人单位因雇佣女性而增加的成本,从而使其“不必”性别歧视。(张贵峰)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