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璠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CPI、PPI数据。5月13日,又发布了工业、投资、消费等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在价格数据发布之后,由于CPI同比涨幅由上月的2.4%降至1.8%,超出很多人的预期,环比也下降了0.3%,引发了各界对未来走势判断的一些议论。有评论认为,这种态势加深了对出现通缩的预期;也有评论表示,通胀的压力暂时排除了,但通缩的压力却增大了。笔者以为,如果强化了对通缩的预期,本已存在的实行宽松政策、乃至对经济采取一定刺激措施的声音也会进一步放大。但是,对经济形势特别是价格走势的预期并不是“非通胀即通缩”,各项政策措施对经济的调控也必须既要适应规律,又要从长远着眼,而不能反复无常。 在现代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最传统的四象限分析方法判断经济形势,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搭配,即高增长高通[微博]胀、高增长低通胀、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增长高通胀。曾几何时,我们认为高增长低通胀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民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有可能让居民的实际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之所以用“有可能”而不是“可能”,因为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记得早些年,当CPI涨幅超过一定幅度比如3%时,为了使居民的银行存款不至贬值,就有声音提出是否需要考虑加息的问题。即使在几个月前,CPI在3%左右徘徊时,坊间还有担心通胀的声音。为啥3%以上就通胀,2%以下就通缩了呢?如果低通胀伴随高增长,难道不是更好吗? 或许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导致CPI下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声音日渐强烈。其道理是价格低,企业的盈利水平就低,生产就受影响。但这样的论点显然忽略了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和事实:一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的生产成本应该不断下降,其价格也应该有所下降。如同型号的电子产品、汽车等,价格就应该是下降的趋势;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在经济增速不变的情况下,CPI涨幅越低,收入的实际增幅就越高。如果在生产力水平提升、成本降低的基础上带来价格下行,对经济发展难道一定是噩耗、对民众难道一定不是好事吗? 当然,价格涨幅下行的原因也可能是消费不足和经济不景气。有分析认为,环比价格持续下行就是通缩的信号。但我们分析4月的CPI,虽然环比下降了0.3%,但稍作细分就可以发现,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降幅较大,下降了1.3%;但扣除食品后的同比价格则上升了0.2%,八大类中除食品类以外的七个大类,呈现四升三平的态势。而无论是CPI,还是PPI中的购进与出厂,其环比价格虽然均有下降,但降幅都比上个月有所收窄。而食品价格的变化主要有二,一是因去年4月气温较低,菜价高企,而今年4月气温较高,菜价环比回落;二是猪肉价格恰逢高低轮回的低点。这种价格特点,确实与通缩无关。 我们再看其他领域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今年1~4月,不含农户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4月,规模以上工业实际增长8.7%,低于去年的8.8%,但高于前年的8.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9%,由于价格因素的作用,实际增幅反而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从生产到投资、消费,只是速度略降;特别是投资、消费,增速仍在二位数以上。至于房地产销售的继续下降,这正是房市调控的必然结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方向依然是转型、提质、增效,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经济效益,并促使曾经不断高企的房价向符合价值的方向回归。而如果仅仅依据价格上一两个百分点的变化,预期经济“非通胀即通缩”,调控的阀门就难免在从紧与放松之间来回扳动,速度忽上忽下,影响和迟滞了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