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语文教材中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引起热议。“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的文章被广泛转载,随后人教社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为误传。为《背影》“幸免于难”而欣喜的同时,我不禁有些困惑:一篇至情至深的文章,为何会成为“谣言”的主角,而我们又为什么会相信《背影》被删的误传呢?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很强劲。如果说某某作品从教科书中消失了、被删除了,这就得让人停顿一下思维:“可能吗?为什么?怎么了?”但当《背影》被删除的消息传出时,很多人都相信了,引起的争论也持续了很久。 误传可怕,但更让人担忧的是那些误传为什么会被轻易相信。文学氛围,尤其是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氛围,以及随之而来的人文氛围,是塑造一代人、几代人思想品质的重要黏合剂。这种文学氛围的载体—文学作品,应该是经典的、不能随意被替换的,甚至是不可替换的。没有稳定性,谈何持久性,又谈何永远?我们的语文课本在修改教材时,固然有引入符合时代色彩作品的必要,可是经典的作品也应该保留。因为,那是我们的根。 网友 姜伯静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