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要讲真话发新声守阵地 近些年,文艺界存在一种现象,也就是文艺创作与评论的两不同步,对话少,自说自话多。而且就笔者观察,或许这种不同步的趋势仍在不断加大。整体生态已然如此,戏剧评论的境况也概莫能外。单就戏剧评论而言,目前也有一种现象或者说趋势让人担忧:一方面是评论的渠道更加多元开放,先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先声夺人,网络论坛、各大门户网站紧随其后纷纷转载扩散,继而是来自传统纸媒的深度点评与延展,一出戏出来,自媒体、网络、传统纸媒等不同媒介你一言我一语,看似众声喧哗,好不热闹,去芜存菁仔细甄别后你会发现,其实这当中要么只有一种声音,说好就什么都好,说不好则一棒子打死,而且人云亦云;要么莫衷一是却难以自圆其说,呈现出一种情绪化、碎片化、非理性甚至于人身攻击式的表达,于是,真实的声音最终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中难以起到振聋发聩的功效,这种情况姑且称之为“繁复的单一” ,表面上繁荣、景气,实则单调乏味、乏善可陈,这种假象尤其要引起业界警惕。正如戏剧评论家季国平所言,现在已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引领新潮流,敏感发掘社会现实、敏捷把握戏剧市场、敏锐洞悉观众心理,与市场接轨迅速高效,但也正是缘于这样快餐式的文化,在戏剧评价评论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情绪化的内容泛滥,网络微博微信的兴起让网民可以站在一己之利的立场片面发言,也容易诱发从众心理盲目转发,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冷静、全面、深刻、纵览中西古今的专业评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种“繁复的单一”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具备交互、放大功能,传播迅捷、群众参与度高的自媒体、网络等新媒体评论上。登高一呼就被关注,高分贝呐喊就会引起共振引发围观,或点赞或吐槽,不亦乐乎,有心的观者却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难辨真伪,难觅知音。这种感受,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红来说并不陌生。“记得有一回带我的学生去看戏,散场后我们边走边聊看戏心得,相谈甚欢,多有共鸣。谁知我在学生博客里看到他写的观后感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情绪化的措辞、碎片化的拼接、抓人眼球的标题。学生对我说:‘如果不这样写,你能记住我吗?身边的人能关注我吗? ’ ”其实邹红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当下媒体评论的一种状态,都是注意力经济惹的祸。邹红认为,媒体评论存在选择倾向,发布信息欠深刻不全面,记者时常按照自我好恶发评论,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不发布,不吸引眼球的不发布,专业评论也时而遭遇“剪刀手” ,为我所用,为我所崇;网络评论就更为情绪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甚至还有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评论者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是充斥着各种谩骂和情绪宣泄,存在刻意炒作和恶意诋毁。 其实,“线上评论”的众声喧哗恰恰反衬了“线下评论” ,特别是戏剧专业评论的单调、失语甚至在一些重要戏剧观念思潮或者方式方法论争上的缺席。戏剧评论家黄维钧认为目前是“评论不成队伍,评论不成界” ;戏剧评论家赓续华更是将戏剧评论界的生态归结为“队伍散、阵地少、观念老、氛围寂” 。究其原因,在黄维钧看来一是目前缺少权威性的评论家,评论缺乏独立性,评论家与评论对象尤其是剧团和演员之间应有的距离和神秘感正在消失。“美国戏剧方面的专栏评论作家有那么五六十个,各剧院院长对他们很是尊重。一出戏出来,剧院团是战战兢兢的,就等着这些人怎么说,他们说好那票房就没问题了,他们说不好,那就赶紧卷铺盖走人吧,就这么有权威。剧评家只有保持自我独立性才能赢得业界尊重。 ”二是学术研究的滞后。“戏剧评论应建立在学术性的基础上,但又不是把它变成纯学术的东西。这些年,戏剧学术性研究进步不大,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戏曲、话剧、歌剧等理论已经滞后,形成理论瓶颈,所以戏剧评论也很难提高。应加强学术性、基础理论研究,更好地探索、研究、推动戏剧理论更新,汲取新的营养或者创造自己的体系;应提倡争论性的评论,杜绝有组织的宣传。 ” 戏剧评论家王安葵则将当下的评论现状归因于评论与评奖的纠缠不清,界限不明。 “ ‘没有权威的评论,只有权威的评奖’ ,这种现象很普遍。评论可以作为评奖的参考,但不要为评奖服务。今天的评论不要为作者设定框框,应发挥鼓励、激发创作热情的作用,评论作者受到的束缚还太多,现在需要一句话像《国际歌》里唱的‘让思想冲破牢笼’ 。 ”“现在就是要么政府买单,政府不买单就是市场买单,市场不买单就是庸俗买单,总有人要去买单。 ”赓续华认为,现在评论界很多人不活跃,主动参与度低,都觉得没劲,因为大家都还停留在“谋生”的层面,没有真正上升到“谋道”的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出现过多少思想上的‘文字事件’和文艺百家争鸣,而现在大众只关心群体事件、八卦事件。 ” “泛媒体”导致“泛批评” ,眼下戏剧评论格局的改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实,对戏剧评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并不是攻城拔寨,而是要重新收拾旧山河——整装队伍、培养推出新人让薪火相传;在死守、巩固已有阵地的基础上,扩大专业评论的影响力;剧评人要敢于说真话发新声,社会各方要营造浓郁的评论氛围,对评论多一份宽容。记者耳闻今年十月份,青年戏剧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将在上海举办。可见加强戏剧理论评论工作,或已成为业界共识。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戏剧界不扭转创作与评论长期不同步的现象,那就好比一条腿走路的残疾人,可想而知,中国戏剧未来的发展之路必将是费力吃力以至乏力并最终行之不远的。 王新荣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