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贪官忏悔录里的权力镜像

评论:贪官忏悔录里的权力镜像

时间:2014-01-13 14:20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张 剑
有媒体记者梳理了2013年部分因贪腐受审官员的法庭“最后陈述”及悔过书发现,几乎每名贪官都会对自己的人生和罪行做出总结,虽然最后陈述形式和内容各异,但核心内容大多是请求轻判。

  原标题:评论:贪官忏悔录里的权力镜像

  有媒体记者梳理了2013年部分因贪腐受审官员的法庭“最后陈述”及悔过书发现,几乎每名贪官都会对自己的人生和罪行做出总结,虽然最后陈述形式和内容各异,但核心内容大多是请求轻判。 (1月12日《新京报》)

  检阅每一名落马贪官的悔过书,我们都会惊讶地发现,这些饱含热泪的肺腑言,都隐含着一个可怕的假设,即再给他们一个为官的机会。然而,生活终究不是童话,人民的权力也不是被戏耍的筹码,假设论从来都只适用于“事后诸葛”的幡然醒悟。而事实上,权力在运行中早已给了他们无数次的“假设”:假设第一次受贿后便惴惴不安,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顺理成章”;假设第一次权力寻租时,会想到自己会因此而锒铛入狱,或许当初就不会如此“肆无忌惮”。遗憾的是,当他们手握公权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公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将自己“斩于马下”。

  后悔药从来都不存在。可透过这些忏悔,我们看到的是“边界模糊与管理失范”的公权镜像。比如对公权的限制与平衡、对人性弱点的规避与讨论,这些早已不是第一次提及。然而,虽有前车之鉴,却仍不断有步后尘者。这是贪官忏悔录里呈现出来的最为失望的镜像。

  更为错乱的是,不管落马贪官的悔过书多么字字泣血、令人“声泪俱下”,他们给社会的警醒作用却总是在“肤浅”的表面。一些还未犯罪的官员可能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倒下而抑制欲望的滋长,一些已经犯罪却还没被发现者,似乎也不能从中读到警醒的教育价值。

  在欲望跟前,一些人心中的恶或被激发。这个时候,就需要在人性之恶与国家制度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监督体系,让制度以公共的名义将那些个人之恶扼杀在摇篮里。而要解决这个难题,严肃法律法规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的制度设计不能给贪腐留有死角,因为反腐的重点并不在于抓了多少贪官,而是我们的反腐体系能否从根本上防止他们贪腐。贪官忏悔录里,已经投射出了当前防腐系统漏洞百出的权力镜像。我们能做的,或许只能是让防腐制度更加细致缜密,让权力践行者更加小心翼翼,否则,倒下的贪官只能是个案的终点,却不能完全呼应民众对制度反腐的殷切期盼。(张 剑)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