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在我思】剩下的时间不是“留白”而是白留了 8月6日,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地铁一号线定价听证会,会后采写了一篇报道《规定发言5分钟 经营者代表仅用6秒》。这两天,总有人问我:6秒钟说什么了? 确实没说什么,6秒钟内,那位经营者代表自我介绍之后,然后就是做出了“票价基本合理”的表态。当天,做类似表态的人不止这位经营者代表,比如,用时8秒、15秒的其他几位代表,基本也就是做了一个原则上的表态。如此之短的发言,与我之前听说过的听证会有点儿差距。 近年来,频频有这样的听证会新闻爆出:参会者因为发言时间给的太少而抱怨,参会者为争取发言机会扔矿泉水瓶,听证会代表抢话筒……总体给人的感觉是,听证会给大家的时间太少了,人们的话总是说不完。 其实,8月6日的这场听证会也绝非是一场平静的听证会。消费者代表中,有人亲自踏查线路统计客流量,有人发放问卷通宵赶报告,有人访问街坊邻居同事朋友听取大家的心声,有人要求政府公开细化补贴…… 与会者的关切之情,可见一斑。 只是我在猜想,为什么这位代表只做了一个6秒钟的发言呢? 难道说当天的发言都和她的工作无关,那她来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说别人说的话,尤其是那些反对意见她都无从反驳,那原则同意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难道说她的同意只是随口一说,那这符合有关条例中对听证会代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准则吗;难道说她会前没有做准备,那这与有关规定中要求听证会代表“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是否相悖呢;难道说她是在替别人代言,那真正想发声的人是谁呢;难道说…… 恐怕有太多的“难道说”要问了,恐怕这也是听证会这种制度存在的意义之一——解答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疑问,对各种不同意见做出积极回应。 在听证会会场上无序抢话固然不值得提倡,但这“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听证会说的是大家关心的事儿,大家对这事儿也很关心。 开短会、说短话固然是件好事儿,但短得有些极端的发言是否也是一种不认真、不负责的表现呢? 只要是真话、有用的话,谁都不会嫌长。当然,发言更应该充分表达所代表的一方的意见和观点,只有这样,听证会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政府部门出台公共政策才更有依据,这也是举办听证会的初衷。 经常看报纸的人都知道,有时候,报纸版面不是排得满满当当的,一些该有字的地方没有字刻意出现一些留白反而更令人忍不住琢磨其中的深意。 窃以为,听证会6秒钟发言后剩余的4分54秒时间不是在留白而是白留了。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