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不及蜀道难,何惧青泥盘盘?不到高处不知寒。 蓄力共逐梦,静惦独悟禅。 鲈鱼熊掌不得兼,毕竟各有其鲜。无限风光一路看。 来日需纵观,一笑一轻叹。” 这是今年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高三双胞胎考生中被保送清华大学的王怡作的一首词。王怡在今年高考中也考出了理科656分的好成绩,而他的弟弟王力则以文科609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这对双胞胎兄弟一时间成为民间美谈。 据说王怡高二那年曾参加模拟北大、清华面试场面。出题:如果你被送到一座荒岛,只能带一件物品,你会带什么?王怡回答:一本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 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酷爱数学,他高中多年钻研奥数,获得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化学、物理奥赛二等奖,生物奥赛三等奖。有时候,自己把题都做完了,他就想办法“创造”一些题,再解答。“我说的只带奥数书,不是死读书,而是锻炼思维和逻辑。”王怡说。 这个孩子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特别是他在奥数方面的特长一定令其他考生望尘莫及,更令其他考生的家长艳羡不已。但我头脑里却始终纠结一件事:孩子这个答案是认真的吗?如果是,那就值得商榷了。 王怡的答案让我想到了阿基米德的故事。罗马士兵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可阿基米德却对他们的到来视而不见,士兵拿刀子在他眼前晃了晃,阿基米德才反应过来。但是他没有逃,而是对士兵说:“你们等一等再杀我,我不能给世人留下不完整的公式!”但还没等他说完,士兵就杀了他。面对入侵的敌兵和悬在头顶的屠刀,阿基米德仍然执着于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流芳百世。可这个孩子呢?他对奥数的痴迷又能留给我们什么?毕竟阿基米德流芳百世是因他执着而又严谨的科学精神,而这孩子令人称道的却主要是他取得的考试成绩。 当然我们不可断章取义,从“我说的只带奥数书,不是死读书,而是锻炼思维和逻辑”这句话看,孩子强调的是思维和逻辑的学习与锻炼。的确,有了好的思维和逻辑就有了聪明的头脑,就能遇事沉着应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再从开篇的诗词可见,没有对古典诗词的热爱,王怡也绝写不出如此有文采的诗词。可见,这个孩子也并非只爱奥数。而且从个人而言,孩子喜欢什么,也是个人权利,本身无可厚非。 只是他那次考试的答案却发人深思。首先,毋容置疑,这种有着优秀思维和逻辑的聪明头脑我们是向往的,但这种头脑是否一定能通过题海战术获得?是否每个会做题、会考试的孩子都能培养出好的思维和逻辑?其次,从某种角度讲,高考就是一场造“神”运动。每年高考后,各地的高考状元绝对是当年最红的明星。学校给与大力宣传,社会给与广泛关注,甚至重奖、巨奖。于是这么多年来,造就了无数像王怡这种成绩特别优异的神童。而学校和社会对王怡这类神童如此推崇,实际上或潜意识里就是将他们作为榜样和楷模来塑造和宣传,希望他们可以影响更多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希望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是好的示范和导向。爱学习肯定是好的导向,但“做题王”和考试机器却未必是好的导向。要求其他孩子都像王怡那样,既不现实,也未必是好事情。 无可否认,王怡这样的孩子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华罗庚、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甚至可能会比肩爱迪生、爱因斯坦。但如果所有或者大多数孩子都跟他们一样,这个世界可能就不再需要游乐园、运动场和游泳池等。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见孩子们天真地嬉笑玩耍,追逐打闹,我们看见的到处都是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埋头啃书本,研究这个世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小科学家,这个世界该有多可怕! 我还想到了我自己刚出世的孩子。有天他也会上学,也会参加高考,到时候如果孩子也取得了王怡这种成绩,我肯定也会高兴得做梦都会笑醒。但如果我的小孩被问到上面的问题,也是相同答案的话,我想,孩子就算拿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我欣喜之余也一定会很心疼、很心酸、很担忧。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