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王聃:拯救失踪儿童不能只靠“微博打拐”

王聃:拯救失踪儿童不能只靠“微博打拐”

时间:2013-06-04 16:05来源: 燕赵都市网 作者:王聃
当下最迫切的还在于从立法层面上实现收买儿童也是犯罪的观念。不可无虐待与障碍就不追责,只要知道儿童是盗抢拐卖所来依旧坚持购买,买主就必须领受刑罚。 作者:王聃 较之单发的儿童失踪事件,以及因此而起的人口贩卖、强迫乞讨、雇佣现象,我们早已经不陌
  
  当下最迫切的还在于从立法层面上实现“收买儿童也是犯罪”的观念。不可无虐待与障碍就不追责,只要知道儿童是盗抢拐卖所来依旧坚持购买,买主就必须领受刑罚。
  作者:王聃
  较之单发的儿童失踪事件,以及因此而起的人口贩卖、强迫乞讨、雇佣现象,我们早已经不陌生,但你是否对此拥有一个“总数”的概念?据近日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的报道,按照不同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20万人左右,找回来的大概只占到0.1%。庞大的失踪儿童数字背后,有着不同悲伤的家庭故事。
  我国每年约有20万儿童失踪,可找回来的只有200人,且这还是“不完全统计”的。如果不是经由正规媒体的报道,以上数据大概是难以想象的。不能否定的一个现实是:儿童失踪的确正在成为一个愈加牵动社会情绪的公共话题。点开百度,输入“儿童失踪”的关键词,找到的相关结果在四百万条以上。
  忧伤是隔着新闻纸的。就像谈及那些“失独家庭”,围观者谈及中国儿童的失踪,纸面上的忧伤也必定不及当事家庭的沉重。正因如此,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不停地追问:我国儿童失踪事件为何如此高发?所谓儿童意外失踪,基本上也等同于被拐卖。媒体其实早已对该现象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如有权威网站就指出,中国儿童易被拐卖,它对应的主要是以下几个缘由:重男轻女思想刺激了无子家庭收买男孩的意愿,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现状促成庞大的买方市场;拐卖儿童犯罪行为易于实施,一本万利;高额利润刺激和较低道德谴责,驱使犯罪高发。正是高收益与低违法成本的存在,才导致了拐卖儿童犯罪的高发与猖獗。
  换言之,在我国儿童失踪现象的背后,其实存在的是一个必须被提请重视的“盲社会”。拐卖儿童以破坏人伦秩序为特点,已经算得上是人性“极恶”,但社会力量远未形成对此的强大约束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在不少预防与惩治举措上仍是“视若无睹”的。封闭且自给自足农业社会的长期存在,让传宗接代与家有男儿成为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顽固观念,并力图通过儿童买卖来实现,外界也很难对此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尤为重要的是,观察当下的打拐司法实践,它又是重卖者轻买者的,只有买方家庭不存在对被拐儿童的虐待,不障碍解救行动,买主基本上无需承担刑事责任,由此只能造成买方市场的长盛不衰。
  那些数目巨大与行踪不明的儿童,他们该如何被重新发现,或者是奇迹般地回到父母身边?不必否认,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发动“微博打拐”式的全民拯救;积极宣传,消除思想陋习、提高农村老龄人口的保障水平;完善收养制度;以及鼓励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都在需要兑现的制度安排之中。但在坚持依法打击,并提高威慑力度的同时,当下最迫切的还在于从立法层面上实现“收买儿童也是犯罪”的观念。不可无虐待与障碍就不追责,只要知道儿童是盗抢拐卖所来依旧坚持购买,买主就必须领受刑罚。而这,自然依赖于《刑法》等法规的细化,以及《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等司法解释的刚性规定。
  中国儿童因何失踪?我注意到的一个细节是:文章开头中的新闻是在六一儿童节后才出现的,如果不是因为特定节日的缘故,类似关于儿童失踪总数统计的消息,平常我们大概很难阅读得到。儿童失踪直接影响到单个家庭,数目巨大的总数也许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但它们从来都不是被视而不见的理由。如何来拯救中国儿童失踪背后的“盲社会”?路径早已摆在那里,无需再重复。现在只待急切地去行动,修复法规,完善力量,既拯救流离的孩子,也拯救一个曾经对此不那么热情的社会。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陈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6-25 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