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排长龙买飞的日子,如今已经不复再”。 不算不知道,与内地观众逢农历新年必看央视春晚相似,香港观众春节看贺岁片也有三十多年了。春晚年年盼年年办,已成为中国人一大新民俗,而港人看贺岁片的历史看似快要翻篇。近日有港媒回顾贺岁片三十年历史,称之为“集体回忆”,“当年排长龙买飞的日子,如今已经不复再”。 当年确实火爆。1981年,许冠文三兄弟主演的《摩登保镖》被视为香港开埠以来首部贺岁片,自此开启贺岁档模式;次年许冠杰、麦嘉主演的《最佳拍档》大收2604万港元,入场人数达217万人次,至今保持港片最高入场人数纪录。该片导演曾志伟、编剧黄百鸣,以后均为港式贺岁片的中坚力量。整个80年代是贺岁档形成时期,春节全家去影院娱乐消遣,渐成风潮。那时叫好叫座的作品包括高志森执导的《富贵逼人》系列,以喜剧手法描摹小市民发财梦,引发港人强烈共鸣。主演董骠、沈殿霞后来辞世时,连内地观众也会提及他们这一系列代表作。 90年代,贺岁片进入成熟与鼎盛时期,群星云集的喜剧片、动作片都是主打类型。春节已成兵家必争之地,周润发、周星驰、成龙等卖座巨星常年坐镇。24年前的羊年春节,张国荣、周润发、钟楚红合演的《纵横四海》上映,海报上写有“金公主羊年贺岁巨献”,号称集“浪漫、惊险、轻松”于一身的“独一无二片种”,据说原本设定是悲剧,为跻身贺岁档而改成喜剧。同台打擂的是周星驰的《整蛊专家》、成龙的《飞鹰计划》,结果《飞鹰计划》以3905万胜出。据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记载,90年代初,每年几乎是新宝、金公主、嘉禾及永高几家公司祭出“双周一成”对打,一起将春节影市推至烈火烹油之盛况,《赌神》、《红番区》、《东成西就》、《狮王争霸》等片贯穿90年代,成为港人春节的保留节目。 其中让人津津乐道的,有高志森与黄百鸣合作的《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片,成龙的功夫喜剧也是合家欢电影的上佳选择。在香港历年贺岁片票房前十中,90年代的影片竟然占据八席,除了《家有喜事》、《97家有喜事》,其他6部被成龙霸占:《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1996)以5751万夺冠,《红番区》(1995)以5691万位居第二。后者更是第一部以“贺岁片”名义引进内地的港片,也催生后来的内地贺岁片大潮。 潮起潮落,进入21世纪,贺岁片随港片大势一度低落,杀入历年票房前十的仅有《长江7号》(5140万)与《金鸡SSS》(4128万)(注:星爷的《功夫》在2004年圣诞上映,未被算作春节贺岁片)。2007年,甚至连阴郁沉重的《门徒》都来贺岁,与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实在不搭。不过,三位“贺岁元老”此后分别挑起大任:黄百鸣重拾“喜事”系列,去深圳、去杭州拍《家有喜事2009》等片;曾志伟立足香港拍“我爱HK”系列,今年还有《浮华宴》(内地片名《神探驾到》);演过10多部贺岁片的吴君如则延续《金鸡》的性喜剧+情怀路线,今年献上《12金鸭》。 也有人抱怨是因为合拍片鲜有顾及港人口味,所以港式贺岁片盛况难再。其实,更让人吃惊的是,2013年周星驰《西游降魔篇》在内地位列华语片史上票房第二,在香港却创下他十年来票房最低。是谁抛弃了谁?早有人详细解读过该片随处可见的香港本土文化元素,所以也很难讲到底是北上的星爷忘了根本,还是今日的港人嫌他再无新意? 今年春节,港人依然有贺岁片可看,免不了勉强一笑,或是抚今追昔———“有情怀总比没情怀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