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江西八旬老人用诚信写人生:拾荒25载还债30万元
![]()
陈德柱的这些欠条, 写满了这位江西老人的诚信人生
![]()
陈德柱拉着板车到处收破烂还债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上饶市广丰区沙田镇坞龚村村民陈德柱,凭借祖传的酿酒手艺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第一人,稳当当的万元户。 因诚实守信,陈德柱当起了时下流行的“保人”:从富裕的村民手中借钱过来,再借给有需要的人,中间赚点利息。 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历经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不少人在市场折戬,陈德柱不少债主无力还钱甚至跑路躲避债务。 作为“保人”的陈德柱却没有赖账:愣是把30多万元的债务扛起来,这一还就是25年之久。 “死前一定要把欠大家的钱都还清。”25年,9100多个日夜,陈德柱变卖家中四处房产、也曾远赴上海寻找债主,如今依靠拾荒依然坚持还债! “还差2万多就还清了。”20日,年逾83岁的陈德柱向记者出示一本账簿。那里记录的是一个江西农村老人的诚信人生。 发家:镇里罕有的“万元户” 上个80年代初,已40多岁的陈德柱可谓是迎来了第二次“生命”,改革开放和搞活农村经济,让陈德柱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 陈德柱凭借祖传的酿酒手艺,开了一家酿酒铺子,因不掺假、不短斤缺两,陈德柱的酒铺可谓是远近闻名,也为陈德柱赚取“第一桶金”。 在农闲时节酒铺生意比较冷清的时候,陈德柱拿着钱又开始经营斗笠和当地农副产品的小生意,将农副产品带到隔壁县城里去卖,然后将斗笠等村民急需的物品批发回来村里卖,这样一来一往,陈德柱的小本生意越来越好,也越做越大。 “那时将斗笠转卖至铅山县、弋阳县等地,一批就要卖上1万8千个。”说起当年的情形,陈德柱满是皱纹的脸仍掩饰不住那埋藏心里数十年的骄傲,“一趟就能有1000多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高收入。” 就这样,短短几年的时间,陈德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陈德柱有4个儿子2个女儿,按照农村习俗,尽管儿子还小,但陈德柱还是盖好了4幢新房,计划每个儿子一人一栋。 “那4栋房子,漂亮的很,十里八村也就数陈德柱老汉有钱。”坞龚村村民陈师傅对记者说。 没落:从万元户到欠债户 好日子似乎在继续,可陈德柱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的来临。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50多岁的陈德柱积累了相当厚的家底,加上诚实守信,不少人便来找陈德柱借钱,有做生意的、也有盖房急用钱的。 抹不开面的陈德柱借了不少钱出去,陈德柱也因此得到了不少利息,似乎这个钱赚的比较容易。或许,因为这个念头在作怪,陈德柱老汉便开始在村民之间做起了时下比较流行的“保人”。 村民将钱借给陈德柱,陈德柱再把钱借给其他需要的人,以此中间赚点利息。因为陈德柱历来信用较好,村里好多人都喜欢找他做担保,“有他担保就跟放在银行似的”,乡亲们曾如是说,而乡里乡亲的,他也乐于做大家的担保人。 终究市场是无情的,到了1990年左右,陈德柱家里的酿酒生意和其他小生意日渐下滑,此时陈德柱自己也63岁做了精力体力也每况愈下,最终生意倒闭。 更为糟糕的是,经陈德柱担保的几个生意人也因为生意倒闭而不能还债,也有不少欠钱人从此东躲西藏。 眼见情况越来越糟糕,村民们便找上门来,要求“保人”陈德柱还钱,从此这个风光一时的万元户成为了人人追讨的“欠债户”。 还债:变卖所有房产和祖产 “其实有些债务与陈德柱老汉关联并不大,可这个老汉是个好人,不愿背下骂名。”村民陈师傅告诉记者说,比如有个村民叫鲁礼水的,开始他家要做房子,还差些钱,找到陈德柱作担保借了14000元。起初还了9000元,但后来鲁礼水因病去世了,还剩下5000元没还,“即便是这样,陈德柱老汉还是将这5000元债务抗了下来。” “如果不是我在中间担保,别人也不会将钱借给鲁礼水,尽管鲁礼水不在人世了,但钱我要还。”陈德柱说。 面对众村民上门讨债,陈德柱没有逃避,一笔一笔都记在账上,向村民承诺说:这钱一定会还,在死之前一定要会还。 30多万,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说,真是一笔天文数字。就像是一座大山,重重压陈德柱夫妻身上。 为了还债,陈德柱变卖家里的房产,先凑得10余万元分批还给债主,大部分酒坛子贱卖了,祖上传下来的十六口酿酒大缸也贱卖了十四口。 每每想到这些,陈德柱老伴祝美娟就忍不住心疼得直抹眼泪。 承诺:死之前一定要把债还清 因为还债卖掉了房子,陈德柱的儿女们常年在外打工不得回家,三儿子也是几年前才回到村里照顾老人。 “更对不起的是小儿子,今年都38岁了,还没有成家。”从万元户到欠债户,陈德柱老汉心里最为记挂的便是小儿子了,在当时家里富裕的时候,给小儿子说好了一门亲,就在姑娘要嫁过来的时候,家道中落亲事也不了了之,小儿子也远走他乡打工,难得回家。 为了早日还债,省吃俭用是老两口的生活准则。他说最艰难的时候,家里房子全卖了,老伴去住了六七年的庙,曾三年除夕夜都不舍得买半块豆腐,但是一想到省点可以早日还清债务就觉得值得。 从1990年到现在,整整25年,陈德柱夫妻俩每年攒了点钱,就会挨家挨户去还一点钱,一家多则一千,少则几百,每年都会去还一次,并告诉他们欠的钱一定会还,在死之前一定会还清所有债务。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