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环境诉求对中国林区改革提出新挑战

环境诉求对中国林区改革提出新挑战

时间:2014-07-07 18:36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当人们遭遇生态恶化带来的雾霾等种种困扰时,国有林区改革才开始进入普通百姓视野。中国市场化探索数十年,拥有广袤森林的国有森工企业仍难摆脱计划经济影子,已逼近“生态红线”的环境危机让严重滞后的林区改革再度引起人们关注。

  新华网哈尔滨7月7日电(记者 刘荒 辛林霞 梁书斌)当人们遭遇生态恶化带来的雾霾等种种困扰时,国有林区改革才开始进入普通百姓视野。中国市场化探索数十年,拥有广袤森林的国有森工企业仍难摆脱计划经济影子,已逼近“生态红线”的环境危机让严重滞后的林区改革再度引起人们关注。

  中国现有四大国有森工企业,包括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吉林森工集团及内蒙古森工集团,经营着3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14%。

  今年4月1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是中国应对森林长期过度开发、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一大举措。然而,核心的体制改革却很难从根本上触及。这一体制在计划经济年代曾为木材生产发挥作用,在现阶段被认为将林区引入生态及经济困局,并威胁停伐成效。

  “部分国有林区多年沿袭政府和企业合一管理体制,这种既是森林采伐者又是资源监督人的双重角色,使林子和生态双双难保。”黑龙江省伊春市木材经销局局长卢凤海说。

  资料显示,与开发初期相比,大小兴安岭林区林缘向北退缩了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一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193万公顷。

  记者在林区采访时,一些林区几乎面临无林可采的窘境。工人们说,再砍下去只能向处于中幼年、“红领巾”阶段的林子伸手了。

  同时,国有林区的社会发展也渐失活力。统计显示,大兴安岭地区人口已出现负增长,林区难觅年轻人。森工企业金融债务沉重,仅龙江森工就有金融机构债务63亿元。

  国有林区惯用的行政指令性的经济突围并不理想,政府主导资源分配,一窝蜂地大起大落发展产业,带来更多经济风险。一些林区干部用“整啥黄啥”来形容近些年的发展路径,从林产工业到种养殖,再到目前大力推进的林下经济,一些用行政指标搞经济工作的方式,让人很容易与计划经济联系到一起。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企的敏感神经被触动。

  记者在71名林区干部参与的匿名问卷中看到,82%的人认为政企合一的体制应该立即或择机分开。“很多人意识到不改革不行,但改什么,怎么改,意见很不统一。”伊春市委书记王爱文说。

  如同每项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一些相关方把改革视为利益重新分配,固有的利益藩篱很难被冲破。

  作为中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唯一试点,伊春8万公顷林地分林到户8年来,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恢复。但囿于难以冲破的中央产权阻力,林改户至今没有林权证,投入金钱和精力经营的林子“只能看不能动”,这种自下而上的国有林权改革陷入僵局,也对改革信心带来冲击。

  由于观念滞后、改革信心不足、旧体制惯性、各方利益拉锯等,改革这个话题在国有林区略显敏感。

  大兴安岭地区一名干部坦言,作为国家林业局的直属企业和黑龙江省行政公署,大兴安岭“一个儿子有俩爹”,“谁有奶吃谁,都落不下”。要想打破利益格局启动改革,各方都没有积极性。

  一些林区干部表示,从林区的实际情况看,以往的改革多是基于各方利益均衡的修修补补,一些需要突破的地方反而被强化。也有人担心和质疑,林区改革路径设计时,问题导向是否会因此变成利益导向。

  这种选择性改革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是国有林区改革呼声最高的内容,但一些地方新出台的地方法规或条例,不仅强化森工企业行政管理职能,还通过立法的形式实现,无疑为改革增加法律障碍。

  一名林业干部向记者展示了一主管部门审批事项公开目录,在已经取消和下放的项目中,不乏一些命名、节会类审批,却没有一项与重点国有林区直接相关。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英表示,森林采育矛盾在现有机制下并未得到制约,而是试图依靠管理部门、组织机构的改革,政策法规进行约束。这种情况下,政企不分的局面很难改变。

  分析人士认为,缺乏共识加大了国有林区改革成本,延缓了体制改革进程。目前依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用国家行政拨款维持林区运转的方式不可持续,如改革不彻底,困扰国有林区的生态、资源及经济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编辑:红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