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与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对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成长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擎,是中国最具国际性和代表性的城市群。在中美贸易战和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的今天,三大城市群更显得举足轻重。 云河都市研究院运用《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发布12组数据,详解三大城市群各项表现。 (1)GDP 中国经济对三大城市群的倾斜越来越显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达到8.6%、19.8%、9.0%,三大城市群在全国GDP的占比高达37.4%。三大城市群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跃然纸上。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GDP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GDP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北京和第6位的天津。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9个城市进入GDP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上海、第7位的苏州、第10位的杭州、第11位的南京、第13位的无锡、第15位的宁波、第19位的南通、第25位的合肥、第28位的常州,真正是群星灿烂。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4个城市进入GDP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3位的深圳、第4位的广州、第17位的佛山、第21位的东莞。 三大城市群共有15个城市跻身GDP排名前30位,可谓是力顶半壁江山。 (2)DID人口 密度是讨论城市问题一个至为重要的关键,“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将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的地区定义成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高密集地区),对人口密度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34.4%的DID人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DID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9%、17.1%、9.3%。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ID人口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DID人口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北京和第5位的天津。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7个城市进入DID人口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上海、第11位的苏州、第13位的杭州、第14位的南京、第20位的宁波、第25位的合肥、第28位的无锡。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4个城市进入DID人口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3位的广州、第4位的深圳、第9位的东莞、第15位的佛山。 三大城市群共有13个城市跻身DID人口排名前30位。但是从DID人口比率来看,三大城市群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珠三角大城市群DID人口比率高达67.0%,远高于31.9%的全国DID人口比率。长三角大城市群DID人口比率为46.6%,京津冀大城市群DID人口比率只有37.8%。 (3)主板上市公司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主板上市公司(上海、深圳、香港三大主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主板上市公司数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5.9%、28%、10.3%,三大城市群在全国的占比高达54.2%。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主板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主板上市公司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北京和第8位的天津。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7个城市进入主板上市公司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上海、并列第4位的南京和杭州、第9位的宁波、第13位的合肥、第21位的苏州、第24位的无锡。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只有两座城市跻进主板上市公司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3位的深圳、第7位的广州。该地区那些闻名于世的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大市,还停留在“工厂经济”的水平。 三大城市群共有11个城市跻身主板上市公司排名前30位,特别是上海、北京、深圳三市拥有全国31.3%的主板上市公司。 (4)世界500强中国企业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80%的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4.3%、14.3%、11.4%。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3个城市跻身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北京、并列第11位的天津和石家庄。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4个城市进入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上海、第4位的杭州、并列第7位的南京和苏州。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3个城市进入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3位的深圳、第4位的广州、第7位的佛山。 三大城市群共有10个城市跻身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排名前30位,其中北京的地位特别突出,拥有全国52.4%的世界500强中国企业。 (5)制造业辐射力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7.8%的货物出口额。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2%、32.7%、28.8%。三大城市群,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支撑中国出口工业发展的巨擎,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辐射力是界定城市某一功能为外部所利用程度的指数,“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运用“辐射力”准确有效地分析城市各产业对外服务的能力。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8位的天津和第17位的北京。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11个城市进入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上海、第4位的苏州、第7位的宁波、第9位的杭州、第14位的无锡、第20位的嘉兴、第21位的南京、第23位的金华、第24位的绍兴、第26位的常州、第29位的南通,可谓是劲爆十足。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9城市中有8个进入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1位的深圳、第3位的东莞、第5位的佛山、第6位的广州、第11位的惠州、第13位的中山、第19位的珠海、第30位的江门,真正是各显神威。 三大城市群竟然共有21个城市跻身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2000年-2018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增长到10倍,跃进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大国。在制造业供应链全球性扩张的这一轮交易经济大爆发中,三大城市群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6) IT产业辐射力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71.8%的主板IT业上市公司和50.7%的IT业就业人数。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主板IT业上市公司数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2.5 %、24.8%、14.5%。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IT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达到20.9%、19.5%、10.2%。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只有北京以排名第1位的好成绩跻身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6个城市进入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上海、第5位的杭州、第6位的南京、第15位的苏州、第21位的合肥、第24位的无锡。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3个城市进入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3位的深圳、第7位的广州、第20位的珠海。 三大城市群共有10个城市跻身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大城市群中有很多制造业辐射力强劲的城市却未能进入IT产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 (7)高等教育辐射力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51.6%的211 &985大学和全国28.2%的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211 &985大学数量的比重分别达到26.8%、20.9%、3.9%。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的比重分别达到8.3%、14.0%、5.9%。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3个城市跻身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北京、第9位的天津、第29位的石家庄。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5个城市进入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上海、第4位的南京、第12位的合肥、第14位的杭州、第30位的苏州。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只有广州以第6位的排名跻入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 三大城市群共有9个城市跻身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前30位,珠三角大城市群该辐射力相对薄弱。 (8)科技辐射力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53.3%的R&D人力资源和55.6%的专利授权量。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R&D人力资源的比重分别达到12.2%、28.5%、12.7%。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专利授权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0.3%、30.9%、14.4%。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科技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科技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北京和第8位的天津。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11个城市进入科技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上海、第6位的杭州、第9位的苏州、第10位的南京、第12位的宁波、第14位的无锡、第17位的合肥、第20位的绍兴、第21位的南通、第27位的嘉兴、第30位的常州。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5个城市进入科技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3位的深圳、第5位的广州、第16位的佛山、第18位的东莞、第24位的中山。 三大城市群共有18个城市跻身科技辐射力排名前30位。 (9)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45.9%的影剧院票房和全国43.3%的观影人次。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影剧院票房的比重分别达到9.6%、23.6%、12.8%。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观影人次的比重分别达到8.5%、22.8%、11.9%。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北京和第13位的天津。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7个城市进入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上海、第7位的杭州、第8位的南京、第14位的苏州、第17位的合肥、第25位的宁波、第26位的无锡。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4个城市进入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4位的广州、第5位的深圳、第20位的东莞、第23位的佛山。 三大城市群共有13个城市跻身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排名前30位。 (10)餐饮酒店辐射力排名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51.7%的五星级酒店和全国72.9%的国际顶级餐厅。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五星级酒店数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1.4%、29.5%、10.9%。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国际顶级餐厅数量的比重分别达到20.0%、37.5%、15.4%。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餐饮酒店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餐饮酒店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北京和第16位的天津。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8个城市进入餐饮酒店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上海、第6位的杭州、第7位的苏州、第11位的南京、第14位的宁波、第18位的舟山、第26位的无锡、第29位的合肥。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4个城市进入餐饮酒店辐射力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4位的广州、第5位的深圳、第20位的珠海、第27位的东莞。 三大城市群共有14个城市跻身餐饮酒店辐射力排名前30位。 (11)集装箱港口便利性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9.5%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分别达到8.3 %、35.2%、26%。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装箱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集装箱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6位的天津和第28位的唐山。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11个城市进入集装箱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上海、第3位的宁波、第9位的苏州、第12位的舟山、第15位的南京、第17位的南通、第20位的嘉兴、第23位的无锡、第26位的湖州、第29位的常州、第30位的绍兴,可谓是港口城市林立。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9城市中有8个进入集装箱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2位的深圳、第4位的广州、第13位的东莞、第14位的佛山、第18位的中山、第21位的珠海、第25位的江门、第27位的惠州,一派千帆竞技景象。 三大城市群竟然共有21个城市跻身集装箱港口便利性排名前30位,港口优势无疑是支撑三大城市群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12)机场便利性 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41.5%的机场旅客吞吐量和67.8%的机场货邮吞吐量。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1.9%、18.7%、10.9%。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机场货邮吞吐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4.7%、34.6%、18.5%。 从全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城市看三大城市群各自的表现: 京津冀大城市群有两个城市跻身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2位的北京和第13位的天津。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3个城市进入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分别是排名第1位的上海、第8位的杭州、第12位的南京。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有3个城市进入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分别是第3位的广州、第4位的深圳、第27位的珠海。 三大城市群共有8个城市跻身机场便利性排名前30位,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国际航空枢纽使三大城市群成为中国航空运输最便捷的地区,是大城市群交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主要指标三大城市群全国占比。 三大城市群涵盖城市 京津冀大城市群10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26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无锡、宁波、常州、嘉兴、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9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 (编辑: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