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人类军事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二战期间,许多经典武器的发明,为战后军事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有部分发明看起来很有创意,实际却少有用途,防磁装甲便是其中之一。
1942年5月,纳粹德国研发了一种空心装药磁性反坦克手雷,在“铁拳”反坦克榴弹和“战车噩梦”反坦克火箭弹等德军反坦克“主力”装备批量投产前,这是一款非常有效的“坦克克星”——使用者投掷该手雷至盟军坦克附近后,地雷底部的U型磁铁会牢牢地吸附在坦克上,直到7秒后爆炸。
涂有防磁装甲的德军坦克。 自己有了“矛”,便会担心敌人手中有“盾”。德国研发磁性反坦克手雷并大量装备部队后,认为盟军在不久的将来也会仿制成功并投入实战,因此“未雨绸缪”地萌发了一种思路:研发防磁装甲。 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思想本质上没错,因为任何技术都有被突破的可能性,尤其是战场上,一点点技术优势都可能影响到战局胜负。 德国开发的防磁装甲呈软泥状,平时装在桶里,使用时需要加入适当的稀释剂丙酮,此举类似于调油漆。在敷设时,需将坦克表面清理干净,先用小铲子敷设第一层,厚度约5毫米,且要在表面划出方格状的十字形,以便于第二层可以更好地附着。敷设第二层时,为了减少磁性手雷和战车垂直面的接触面积,降低磁性炸弹的附着力,这些涂层上会被刮刀划出各种凹凸不平但不失整齐的图案。 从1943年9月开始,德军所有前线装备的坦克,封闭战斗室的自行火炮和坦克歼击车都陆续涂布了防磁涂层,远看就像粉刷了一层“水泥墙”。 德军最初把防磁装甲这种“黑科技”用在了“虎”式坦克身上,早期盟军对防磁装甲知之甚少,再加上“虎”式坦克的重型装甲,导致普通火炮很难将其击穿。于是,盟军之间开始流传“虎”式坦克具备装甲自我修复能力,并猜测分析是因为坦克表面的这层“水泥墙”起着特殊作用,认为这是德军的一种高科技装甲,长时间里都希望得到实物进行研究。防磁装甲“歪打正着”,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迷惑盟军的作用。 让德军没有想到的是,整个二战期间,盟军都没有研发磁性反坦克手雷,防磁装甲作为“防敌之盾”却没等来“攻己之矛”。因此,防磁装甲装备一段时间后,德军发现没有对手,反而需要徒增人力来敷设,还会导致坦克的重量增加,影响机动性,因此放弃了这块“鸡肋”,一直没有再启用。(周韵 王烨)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