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匡宇 社科院台研所助理研究员 台湾地区领导人每次“过境”美国,都喜欢渲染“被礼遇”,并且明暗里与前任们相比较,用“出口转内销”的方式抬高身价,竞相攀比其任内的台美关系“亲善度”。正值选举年,蔡当局此次出访,无中生有、“以小见大”的政治操作更加露骨,却再一次暴露了其有限的政治格局,以及“美台关系升级”乏善可陈的现实窘境。 基于“一中政策”、相关法律和美台关系“非官方”性质,美国国务院就其各级政府机构与台当局交往有一套“自我设限”的行政指针,也长期对台湾地区领导人在美活动进行形式上去政治化的限制。因此,蔡英文早就预备趁“与台湾交往法”的“西风”,谋划访问美东部政治都会,甚至进入白宫、国会,会见美方高官,并争取美方以“元首之礼”待之等。不过,蔡最终未能得偿所愿,只能“屈尊”去政治意义次一级的洛杉矶等地窜访,也没有等来幻想中的白宫红毯和21响礼炮。尽管如此,蔡阵营仍然授意其控制的媒体大力渲染其此行有三大“突破”。但是推敲起来,这些所谓的“突破”,说好听点是“政治擦边球”被硬拗成“升级”,但直白说,就是完全的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了。 首先,刻意歪曲此行的政治定位以掩饰徒劳尴尬。蔡当局绝口不提此前积极向美争取过境纽约失败,洛杉矶只是次选,也不承认其此行所受待遇大体维持此前水平,细节调整并非体现“与台湾交往法”或“美台关系升级”,反而大力渲染“被礼遇”,让“独派”大老林浊水也不禁斥责蔡“拿次于‘司长级’的待遇而骄傲”。 其次,将“前例”扭曲为“首例”,渲染“过境”政治效应。蔡阵营大力渲染的多个“首次”,在两岸关系良顺的马英九时期就已实质实现。事实上,蔡此行真正创下“突破”的,是以斥资千万公帑在海外大办千人流水席,招待支持绿营的侨民,全场挥舞民进党旗,以铺张麻醉“与台湾交往法”未实际生效的酸楚,用海外“台独梦”来拉抬岛内惨淡的选举行情。 在“与台湾交往法”为“台湾地区各级官员”访问美国各级政府机构解禁后,现实面却是美方仍会“缜密协调和计算”,在适当范围内体现“礼遇”;而蔡当局只能挖空心思在边缘试探,这反而看出“美台关系升级”背后的乏善可陈。 事实上,美方与台湾交往的相关规范本来就会随区域形势和中美关系而逐年动态调整。例如,在特朗普签署《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之前,美国国务院官网却先后撤下“中华民国国旗”并将台湾地图纳入中国大陆版图。这表明,无论美台关系如何被热炒,美行政部门仍然坚持“一中政策”,只是在细节上存在或松或紧的正常周期,与蔡英文访美的小动作一样,并不足以反应美台关系的全貌或“升级”。 不论民进党此前如何渲染“白宫礼炮、国会演讲”,现实是,蔡英文却只能在图书馆和文教中心“与民同乐”。蔡出访前,美国高通恰与台“公平会”和解,原本高通在台湾的215亿新台币罚款被大幅减少到 27 亿;而在蔡离开美国后,还要到巴拉圭奉送包括PPP 模式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有感外交大礼包”来“固邦”。可见,蔡此次“过境”出访,在政治浮云消散后,不过又是一次千金买骨、文过饰非的“凯子外交”之旅。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