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视角 >>机器人取代人类:杞人忧天还是高瞻远瞩?

机器人取代人类:杞人忧天还是高瞻远瞩?

时间:2015-07-16 10:38来源: 新华网 作者:袁原
 机器人抢了人类的工作,这是常见的科幻题材。专家担心,信息技术依照现有趋势发展,机器取代人类是早晚的事。到时候,不仅大部分职位会消失,数百年来以工作为中心的人类文化也将彻底颠覆。

  机器人抢了人类的工作,这是常见的科幻题材。专家担心,信息技术依照现有趋势发展,机器取代人类是早晚的事。到时候,不仅大部分职位会消失,数百年来以工作为中心的人类文化也将彻底颠覆。

  机器人来了!

  曾经,机器被视作只能胜任自动售卖、流水生产线等机械重复的工作。如今,家政机器人、无人飞机正在大举进军传统的“人类职位”。“机器人来了!”已不再是一句空话。

  怜悯心、理解力、语言交流和创造力曾被视作机器无法模仿的人类特质,为我们筑起一条安全的“护城河”,牢牢守卫着一些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例如收银、看病和教书等等。然而,依照当前的技术发展态势,机器正变得无所不能。

  由于需要大量的交流和分析判断,心理咨询是最不可能被电脑取代的工作。然而,有研究显示,当向一台电脑倾诉烦恼时,人们最可能讲实话,因为无须担心因此遭到道德评判。

  如今,谷歌和万维网MD在线回答的某些问题已经涉及心理咨询领域。当然,心理医生并不会因此大规模下岗。但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技术可以轻而易举侵入曾被视作“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领域。

  由于电脑日益灵巧,要预言未来十年的技术发展水平几乎不可能。苹果公司2005年发布首部智能手机两年前,没人想到一个出租闲置房屋的应用程序(Airbnb)竟会威胁大量旅店职位。就在几年前,也没人敢想象,一家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设计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会问世,最终可能威胁成千上万职业司机的生计。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则在2013年预言,未来20年内美国近半数工作将由机器人完成。

  技术进步也会创造新的工作,但远不足以弥补因此丧失的就业机会。在1993年至2013年期间,美国新增工作岗位只有5%源自电脑、软件或通信等高技术行业。同时,每10个美国就业者中,有9人仍然从事100年前就存在的职业。

  技术发展推动的新产业更高效,对劳动力需求较低。正因如此,经济历史学家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指出:“人类早晚会没有工作。”

  职位少了

  技术对就业构成的威胁更像温水煮青蛙,短期内不会突然出现30%或50%的大规模失业。但随着制造成本降低,机器将顶替更多工作岗位,就业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职位、薪酬将逐步减少,全职工作越来越少。

  随着机器的推广应用,由人类劳动力创造的生产力增长份额正逐步缩减。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付薪岗位占美国经济比重持续下降,如今已达到自政府60年前开始检测该趋势的最低水平。

  全球化曾被视作原因之一。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卢卡斯·卡拉巴布尼斯和布伦特·奈曼却认为,付薪岗位贡献的产出下降,至少一半因为电脑和软件普及造成,因为这取代了不少劳动力,削减了工作岗位。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是1964年全美最有价值的公司,按当今标准计算价值2670亿美元,当时雇有75.8万名员工。如今的信息技术巨头谷歌价值3700亿美元,但旗下雇员不过5.5万名,只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自从2000年以来,壮年美国人(25岁至54岁)的就业比例大幅下降,男性尤其如此。自从70年代以来,失业且没找工作的美国壮年男子比例翻番。如今,每六名美国壮年男子就有一名失业或没有工作。

  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认为,这是衡量美国劳动力衰败的“关键性数据”。壮年男子无需照顾家人或看孩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理应全部在岗就业。然而,还在工作的男性却越来越少。

  壮年男子远离职场的确切原因不得而知,但技术进步确实淘汰了一批最适合男性就业的工作岗位。自从2000年以来,美国减少了500万个机械制造岗位,降幅达30%。

  年轻人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即使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7年。大学毕业生的“亚就业”比例远远高于2008年甚至2000年的水平,干的都是无需大学学历的工作。更糟的是,这种“非大学生工作”的职位正从较高薪酬滑向低工资水平。大学毕业生以前还能屈尊当个电工,现在只能跑跑堂、送送外卖。

  越来越多美国人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但自2000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水平已经下跌7.7%。长远看来,就业市场上提供的工作岗位工资起点越来越低。

  失业并发症

  世界没有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还是严肃的文化挑战。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整个社会围着就业和工作转。当全职工作不复存在、人们大多处于亚就业状态,生活会是什么样?

  美国工业小镇扬斯顿是社会学家研究“工作末日”情景的绝佳范本。工业鼎盛时期,扬斯顿因为镇上的炼钢厂而繁荣一时,无论房屋所有率还是中等工资水平都领先全国。

  然而,自从1977年9月最后一个车间关闭后,扬斯顿一蹶不振,成为失业和下岗的代名词。五年内,全镇损失5万个工作岗位和13亿美元制造业工资收入。

  大规模的失业彻底改写扬斯顿的面貌,经济萧条取代了昔日的繁荣,整个城镇更陷入心理和文化的崩溃。抑郁症、家庭暴力和自杀在当地蔓延,镇上的精神疾病收容中心十年内增长3倍。在90年代中期,扬斯顿一举建造4座监狱,而同期兴建的工程寥寥无几,只有一座纪念钢铁制造业的博物馆。

  “扬斯顿的故事就是美国的故事,它显示当工作没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凝聚力也就毁了,”州立扬斯顿大学劳动研究教授约翰·鲁索说,“文化崩溃比经济崩溃更严重。”

  大部分人为了生计而工作,但也从中收获了其他,例如与他人发生关系,甚至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规模失业造成的损失远不止经济层面。失业人群更可能患身体或精神疾病。有研究显示,与丧失亲人相比,从失业打击中恢复更困难。例行琐事、转移注意力和制定每天目标都是帮助人们从情感创伤中恢复的良方,但对失业者都没有用。“这是一种地位的丧失,让人周身不爽、士气低落,精神和身体都会反映出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健康教授拉尔夫·卡塔拉诺说。

  “后工作时代”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