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功对接的关键技术,X-47B验证机使用的新型光学传感器是经过升级的VisNav传感器系统。从设计功能来看,这种光学跟踪系统采用了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通过控制X-47B验证机逐渐跟上锥套移动的节奏,让探管与锥套保持同步移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战斗机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着探管向上撞击到锥套、从软管上扯掉锥套或者探管损坏的缺点。 此次测试表明,美国海军已经完全掌握了AAR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无人机的作战范围,对未来发展长续航能力的无人机至关重要。对此,美国海军负责UCAS-D计划的杜拉特上校表示,此次AAR试验的成功有助于“形成未来的无人机通过空中加油执行标准作战任务的概念,并且可以与舰载机联队的有人驾驶作战飞机无缝地实现协同作战”。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X-47B验证机在AAR测试中的出色表现必将对“舰载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UCLASS)计划的任务需求和投标方案产生重要影响。(温杰) 精确对接技术 与现役战斗机相比,无人机实现AAR无疑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2005年,DARPA牵头发起了“自主空中加油验证”(AARD)项目,旨在通过飞行测试研究受油机和加油探管在气流中的运动规律,为UCAS-D计划发展出可以在作战条件下自主完成空中加油的各项关键技术。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实现对接的技术。 从空中加油方式来看,美国空军使用的伸缩套管式硬管空中加油比较容易实现自主对接,而美国海军使用的探管-锥套式软管空中加油相对难度较大。为此,DARPA决定直接验证无人机采用探管-锥套式加油技术如何能够精确地保持空间相对位置,在对接时达到厘米级精度。 4月22日,X-47B验证机从帕克图辛河海军航空站起飞,在切萨皮克湾上空与一架K-707加油机会合,成功地完成了自主空中加油(AAR),开创了无人驾驶飞机自主实现空中加油的新纪元。此举显示,美国国防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研究和试验,已经完全掌握了大幅延长无人机续航时间的关键技术,并正在影响到美国海军的作战理念,将改变未来侦察监视与远程打击的作战模式。 自主编队飞行 AAR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得益于2000年启动的自主编队飞行(AFF)计划。NASA希望这项计划能借助于仿生原理,通过模拟鸟类的V字形编队飞行,充分利用前方飞机机翼的翼尖涡,为后面紧随的飞机提供一股上洗气流,可以有效地产生升力,减小了飞行阻力,从而达到节省油耗和减少排放物的目的。2000~2001年间,AFF计划通过飞行试验取得了理想的减阻效果,可以节省燃油14%。 在AAF计划实施过程中,波音公司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该公司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研制了编队飞行测量系统(FFIS),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加上机载运动测试设备,将两架飞机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保持在30厘米以内。同时,波音公司还与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合作,为两架F/A-18试验机加装了编队飞行控制系统(FFCS)。 更为重要的是,波音公司为AFF计划开发了机载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使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同时登陆机载网络,共享极其精确的位置信息和飞行控制数据。这项技术利用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的数据,可以获得精度达到厘米级的定位信息。而且,这种机载无线局域网就还可以使加油机的机组人员精确控制UAV进行加油,从而极大地增强安全性。 其后,NASA意识到这项技术在未来的无人机AAR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初步研究表明,未来具备隐身能力的远程无人侦察与攻击平台只有通过空中加油才能达到最大航程的要求,但是考虑到卫星链路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空中加油不能仅仅依赖地面控制人员的指令,必须实现自主化,即完全根据传感器的输入而排除人工干预的程序化操纵。近年来,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AAR成为可能。 2002年,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针对发展UCAS持久作战能力的需要,考虑将AAR技术的后续研究正式列为“联合无人作战航空系统”(J-UCAS)计划的一个子项目。尽管J-UCAS计划半途中止,但美国海军在投资发展“无人作战航空系统验证”(UCAS-D)计划时依然将AAR列为必不可少的试飞科目,旨在借助X-47B验证机飞行测试证明AAR技术的可行性。 AARD项目利用了欧米伽空中加油服务公司的K-707加油机和NASA的一架F/A-18试验机,均加装了GPS接收机、惯性测量装置和低宽带数据链。为了能使受油机的加油探管准确地插入到加油机后拖曳的锥套中,NASA专门为F/A-18试验机加装了一套VisNav传感器系统,主要由半导体位置探测器(PSD)、信号处理器和LED指示灯组成,有效地提高了AAR系统的性能。PSD将探测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依据电流的强弱获得光投影坐标,采用三角法测量原理,再通过信号处理来测量加油探管与锥套间的距离。 然而,AARD项目的试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为期15个月的概念验证阶段,加油探管在前6次试飞中仅有2次进入到锥套范围内,直到在第7次试飞中才首次实现了自主空中加油。2006年8月30日,F/A-18试验机在进入自动操纵状态后,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与加油机组成编队,并控制加油探管准确无误地插入到锥套内,实现了自主空中对接。 此后,飞行试验进展顺利,在十几次试飞中先后测试了转弯过程中探管与锥套对接,并且还完成了在更远距离、更大高度差和更大偏航角度情况下接近加油机的试验。试飞结果表明,AAR系统已经验证了在加油机后方3.7千米、下方约300米和偏离航向30°的情况下成功实现对接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AARD项目充分表明了无人机完全可以首先借助GPS飞行到指定的航路点,然后切换到一个全自主的空中加油模式,从而在作战条件下自主地完成空中加油。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