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原定的“收官之战”,于11月18日至2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此次核谈未能在最后期限来临之际达成共识,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外长一致决定将核谈再次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以便谈判各方进一步就一些核心问题进行磋商并消除分歧,最终达成各方均可接受的全面协议。 再次延期的决定,应该被视作谈判各方做出的明智之举。伊核谈判虽然未能在预定的期限内取得圆满成果,然而也并未被宣布彻底破裂。只要继续谈下去,就有进一步缩小并最终消除各方分歧,最终达成全面共识的可能。否则,谈判破裂,伊核危机重回原点,甚至变本加厉,从而加剧伊朗同西方国家的对立,势必致使中东乱局乱上加乱。 客观地说,多次延期确实揭示了伊核谈判各方难达共识的无奈。然而,更意味着各方看到了最终能够达成全面协议的一线希望。应该说,伊核谈判在某种程度上迄今还是取得了成果,特别是从2013年11月“初步协议”达成以来的1年时间里,谈判各方,尤其是伊朗与美国的分歧在逐渐缩小,在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问题上甚至已接近一致。 法新社认为,这1年来,伊朗与六国已在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福尔多铀浓缩工厂、伊朗低浓度铀储备量、加强监督和核查机制等方面达成了临时性共识。目前主要分歧在于,伊朗究竟能保留多少台离心机。伊朗希望增加离心机数量,为核电站提供燃料,但西方国家主张伊朗减少离心机数量,以防止其具备能够在一年内生产出武器级浓缩铀的能力。此外,双方分歧点还包括全面协议的有效期多长、应以何种速度解除对伊朗的制裁等。 其实,伊朗核问题的实质,归根结底还是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问题,关系的龃龉酿成了互不信任。根据有关国际条约,伊朗坚持要求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理应无可厚非。但美国等西方国家总是担心,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是假,研发核武器才是真。 分析人士认为,此轮伊核谈判未能圆满收官的原因,主要反映在政治和技术两大层面。 从政治层面看,一是核谈主要方伊朗和美国的历史仇怨一时难以消弭,双方难建互信;二是各自国内强硬派和地区盟友的掣肘起了一定作用。 众所周知,伊朗同美国已敌对多年,双方结下的恩怨根深蒂固。远的不说,仅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发生的事件就让伊朗人对美国深恶痛绝。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伊朗和伊拉克)战争,美国选边站,支持伊拉克的萨达姆;1988年美国海军导弹击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机,造成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丧生;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伊朗与“基地”组织有染,遂将其列入“邪恶轴心”名单;2006年美国和西方开始启动对伊朗多轮制裁,伊朗经济遭遇重创,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相反,在美国人眼里,对伊朗也无好印象。1979年伊朗策动的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严重侵犯美国利益和尊严;近年来,伊朗支持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的什叶派武装,扬言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被美国认为是破坏地区稳定的“罪魁祸首”。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不良形象短时难以改变,从而严重影响双方互信的重建。 伊朗和美国各自国内强硬派的掣肘,起到了较大负面作用。伊朗强硬派对核谈判及改善对美关系一直持迟疑和保留态度。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多次表示,“美国人在天鹅绒手套里藏着铁拳”。就在此轮核谈即将结束的前一天,200多名强硬派人士在首都德黑兰市一座核反应堆研究所门口示威,警告伊朗代表团不要为换取西方取消制裁而在核问题上妥协。美国政坛内部也不乏对核谈判的反对之声,一些共和党参议员一直在为伊核谈判制造麻烦,威胁将阻挠任何被其认为的“软弱协议”。两国强硬派的掣肘,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谈的进程和结果。 美国中东盟友沙特和以色列对伊核谈判的抵制,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决策。沙特出于对伊朗地区野心的担忧,对美国同伊朗改善关系和推动伊核谈判的努力耿耿于怀;以色列更是明确反对美国同伊朗进行核谈判,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扬言,如果伊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以色列将考虑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奥巴马政府即使想采取灵活立场,也不能不考虑沙特和以色列的反应和感受。 从技术细节层面看,谈判内容复杂,很多细节问题难以达成协议,其中最棘手的是离心机数量问题。伊朗曾自曝拥有1.9万台离心机,约有9500台正在运转。哈梅内伊曾经定调称,伊朗最终需要19万台离心机,才能满足未来几年核电站的燃料需求。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则表示,最多只能允许伊朗保留4000台离心机。西方之所以不能在离心机数量上作出让步,是要力保伊朗无法在1年内生产出制造一枚核弹所需的浓缩铀的底线。 其次,一些涉及国防安全的内容,也成了双方难以达成一致的技术细节问题。比如帕尔钦军事基地核查及弹道导弹问题,伊朗难有后退余地。伊朗坚称这不属于核谈范围,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一直坚持将其纳入核谈内容。 伊核谈判 再次延期虽免遭无果而终,但展望未来7个月扑朔迷离的第二次“加时赛”,人们仍难掩疑虑。 首先,伊朗可以保留多少铀浓缩能力的问题,仍然是未来伊核谈判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的表象看似技术问题,但实际是政治问题,它折射出的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伊朗核计划的不信任。尽管伊朗坚称其核计划是出于和平目的,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始终担心伊朗在稿核武器。要解决这一问题,美、伊两国领导人须以异乎寻常的胆略拿出异乎寻常的政治决断。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双方一时都难办到。 其次,机会稍纵即逝。一般认为,目前美伊两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对解决伊核问题较为有利。为了打造政治遗产,美国总统奥巴马为缓和美伊关系和解决伊核问题下了较大赌注;为了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竞选纲领,鲁哈尼也下定了同美国改善关系、争取结束西方制裁的决心。伊核谈判比较良好气氛的形成,得益于奥巴马和鲁哈尼两个政府的政治意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情况生变,双方艰难建立的初步互信又要从头再来。而且,核谈一延再延,恐怕会损耗双方政府和民众的耐心。 再次,双方国内强硬派的掣肘可能变本加厉。载此次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民主党遭遇“滑铁卢”,对伊核谈判持消极态度的共和党获得国会两院的多数席位,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成了“跛脚鸭”,其促谈决策势必受到制约。此轮核谈失败后,美国国会已有加大对伊朗制裁力度的呼声,明年1月共和党完全控制国会后这种呼声无疑会更高,这对未来的伊核谈判显然不利。从伊朗方面来讲,此轮核谈的失败,对鲁哈尼总统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尽管鲁哈尼不会屈从伊朗强硬派的掣肘,对伊核谈判的倾心也不会改变,但真正掌握伊朗权力的哈梅内伊。哈梅内伊不时发表的不利核谈和伊美关系的讲话,已让人难以捉摸,再加上国内强硬派可能加大的施压,核谈前景恐会受到更大重影响。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