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4日发表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为该报撰写的题为《紧缩政策不再是必由之路》的文章。文章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被戏称为“以财政为主的组织。长期以来,该组织一直是紧缩政策的忠实拥趸,认为它是走出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每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因数十个国家财政上的放纵而谴责它们。“财政整固”(削减政府开支的委婉说法)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众多救援计划的主要内容。一年前,该组织曾暗示美国财政缺口高达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 所有这些都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成为一份非同寻常的重要文件。在这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头号出版物中,该组织提议大幅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倡议的对象不仅包括美国,还包括世界许多国家。该报告称,在失业率高企之际——正如许多工业化国家目前的状况,以借债而不是削减其他开支或增税为投资筹措资金,对经济会有更大的刺激效果。最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经过精心规划的基建投资会减轻而不是加重政府的债务负担,因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本身就能带来回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考虑一笔假想的对一条新公路的投资,这笔资金完全通过举债筹集。假定建设公路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刺激性好处(这一假设违反事实并且保守)。除此以外,假定投资的实际收益只有6%——考虑到人们普遍接受的对公共投资收益的估计,这一假定也极为保守。那么,由于政府将从每一美元的新增收入中征收大约25美分的税,经通胀调整后的年度税收增幅将为投资额的1.5%。而在长达30年的时间跨度内,这笔投资在美国及众多工业国家的实际利率成本(即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利率成本)不到1%。因此,基建投资实际上可能会减轻未来几代人的债务负担。 事实上,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识到的,这个计算过程低估了经过精心规划的基建投资对预算的积极影响。它忽略了人们得以从事基建工作这一刺激性好处带来的税收增长,以及对抗衰退可能带来的长期好处。它还忽略了一个事实:推迟基础设施更新同政府举债一样,必然给未来几代人造成负担。 它忽略的另一个事实是:通过提高整体经济的产能,基建投资还提升了经济应对任何水平债务的能力。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它没有考虑到如下事实:通过提供股权融资、税收补贴或贷款担保,政府促成一美元基建投资的成本可能会远低于1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现,如果将上述因素都考虑在内,每一美元投资会增加近3美元的产出。在这个未利用资源足够充足的时期,这种与基建投资相关的预算计算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加大基建投资不一定会以牺牲其他开支为代价。如果说我们正在进入长期停滞阶段,那么对多数工业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有未利用资源可用。 尽管加大投资的理由适用于几乎所有地区(也许中国是个例外,那里把基建投资当成刺激手段已有一段时间),但合适的投资策略因地区而异。 美国需要对基础设施开展长期预算,在考虑成本的同时,还要考虑由此带来的收益。对项目的批准应具备足够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支持电信及能源等领域的私有部门投资发挥作用。 欧洲则需要建立相关机制,在现存预算上限之外,开展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要实现这一点,可以扩大欧洲投资银行的规模,或在财政审核的过程中更多运用资本预算的概念。 新兴市场则需要确保基于经济效益合理选择开工项目。 在这个经济乏力及公共投资不足的时期,这种能让政府同时提振经济和改善财政状况的免费午餐只有一次。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全世界所有地区都至关重要。如今,一向以“严厉的爱”充当紧缩政策堡垒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已经有了这一重要认识。明智而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领导的国家将从中受益。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