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5月27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5月23日文章】题:美国“监听合理”的逻辑背后(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 5月19日,美国司法部以商业间谍的罪名,起诉5名据信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国黑客。从司法部以及联邦调查局持续公布的材料来看,这一起诉举动似乎被推迟了一年:因为斯诺登披露的“棱镜”项目,迫使美国政府投入到一场紧急的危机公关之中。 美国的起诉对中国来说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所谓意料之外,是因为距离“棱镜”项目被披露尚不到一年,而美国却仍继续坦然地尝试攻占网络黑客问题的道德高地;所谓情理之中,源自美国政府毫不掩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清晰的网络安全战略脉络,从2011年开始,美国就明确了要追逐、确立并巩固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并着力塑造网络空间行为准则。 美国起诉所能够表达的核心含义,是“假如中国不收敛这种背后有国家支持的商业黑客行为,美国将采取行动”。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国会曾经发布著名的《考克斯报告》,这份报告的逻辑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源自于系统地窃取美国的先进技术。 而必须要提到的一点是,这一逻辑对世界来说,也并不鲜见。在2013年的国情咨文里,奥巴马总统再度表示:凡是在竞争中击败了美国公司的公司,都作弊了。 但真正让中国意外的,是美国居然能够如此坦然地在网络监听问题上实施双重标准,并且做得如此彻底、如此干脆、如此理直气壮。 遗憾的是,美国不仅开启了一个这样的先例,而且还正在全力迫使其他国家学习这种不负责任,而最终乃至唯一的受害者,恰恰是美国宣称需要保护的网络安全。 更为严重的是,就在美国宣布起诉5名中国黑客之后一天,一份名为《美国自由法案》的议案被提交到众议院进行审核,议案中有关限制美国政府搜集美国公民数据的内容遭到了弱化,这部分内容正是美国国内民众在“棱镜门”爆发后,反弹最激烈的部分,也是奥巴马政府誓言要大幅度改革的部分。但现在看来,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不仅表现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上,也表现在处理国内政治问题上。 美国追求的,不是将网络空间当成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是将网络空间当成全球的公共领域,而是将网络空间看作是一个大国竞争的全新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美国谋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势,而是压倒性的支配或者领导地位。 这种地位,根据这次起诉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意味着美国能够根据美国国内的司法体系,对发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对位于美国领土之外的网络空间的使用者,进行司法管辖。 或许可以这样说,美国谋求的是将开放、繁荣、安全的全球网络空间,变成美国指导和支配下的网络空间,这种指导和支配,套着“多边利益攸关方”的马甲,以美国公司、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为支撑。 建立这样一个网络霸权,在美国国内,需要有效克服民众对政府权力过度扩张的担忧,给出形式上的交代;在国际上,要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以及足够强大且清晰的敌人,渲染并反击来自中国的、“得到政府支持的商业间谍”行为,因此变得相当顺理成章,而且合情合理。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