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21日报道 美国《外交》双月刊2014年3/4月号发表题为《中美如何相互看待》的文章,作者为美国克莱尔蒙特麦克纳学院教授裴敏欣。文章称,这已成为国际政治中最明显的陈词滥调之一:中国和美国间的双边关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而没那么明显的则是这一关系的性质。直到最近,绝大部分观察家都愿意将就着接受一个精确但生硬的描述:两国既非朋友也非敌人。 文章认为,乍看之下,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中国和美国明显不是盟友。它们没有共同的重大安全利益或政治价值观,对于世界秩序,它们的观念从根本上是冲突的。北京期望建立后美国的多极世界,而华盛顿正在努力维持自己领导的自由秩序,尽管其相对实力正在衰退。 与此同时,东亚的许多问题——诸如围绕台湾问题的紧张气氛,北京与东京之间的争端——正导致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出现更直接的冲突。不过这两个国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它们并不会视彼此为不共戴天的意识形态或安全威胁。两国经济的纠缠之深也促使它们拼命避免发生冲突。 文章称,自美中关系20年前初次被人贴上“既非朋友也非敌人”的标签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实力显著增强,全球金融危机重创美国和欧洲经济体。金融危机前已在缩小的美国和中国实力间的差距在那之后进一步收窄。 文章还说,两国间力量对比发生任何重大变化都必定会改变它们相互间的态度和行为。因此,中美关系最近出现新的紧张氛围就并不令人意外了。 在过去30年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一个基于自由主义,另一个基于现实主义。首先,自由主义假设是,随着中国通过贸易和投资融入现有国际秩序中,出于自身利益,它必然会接受这一秩序并致力于维护它。第二个基于现实主义的假设是,在中国成为这样一个利益共享者之前(甚至在它成为利益共享者时),美国应维持同盟关系和军事力量,让自己能威慑和对抗中国任何有可能破坏现有世界秩序的行动。 当中国比较弱且缺少直接挑战美国领导的秩序的能力时,自由主义假设似乎更站得住脚。但许多自由主义者忽视了的是,中国目前在这一秩序中默默顺从并不意味着支持它。 文章称,随着中国不断变强,它要么会设法修改现有秩序,要么会建立一个更对自己胃口的平行秩序。这样一种秩序不一定会像苏联集团那样与美国领导的秩序发生直接冲突,但它会有自己的规则,将西方排除在外,让中国发挥主导作用。实际上,北京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计划上投入的精力表明,中国已在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2013年11月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一有争议的举动大幅提升了与美国及其盟友爆发冲突的风险。这也进一步证实了现实主义者发出的以下警告:一旦中国有了挑战西方秩序的能力,它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 美国对此类行为的最佳回应将是继续其战略避险政策——根据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迈克尔·格林的解释,这是一种通过“巩固与重要海上盟友和伙伴的关系,确保地区内国家不会轻易受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胁迫”来阻止交战的手段。战略避险可以打消中国邻国的疑虑,让北京在通过胁迫来推进自身利益时三思而后行。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没有提供这种政策看似可行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在中国领导人精通现实主义和均势策略的情况下。当然,以重心转向亚洲为代表的避险政策只会加重北京的长期疑虑:即华盛顿的自由言论掩盖着维持美国主导地位的坚定决心。 文章认为,这是美国必须准备付出的代价。直到目前为止,美国决策者一直依赖避险和接触双管齐下的手段。但随着中国的实力继续增强,维持这样的平衡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困难。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