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2月10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7日文章】题:中国实现和平崛起需要耐心(作者中国南海研究院客座教授马克•巴伦西亚)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一直在展示其不断上升的国力和野心。显著的信号包括:故意迫使一艘航行在公海上的美国海军导弹巡洋舰改变航道;用火控雷达锁定邻国的船只;单方面宣布划设与邻国管区重叠的防空识别区;重申要求别国公民在其提出主权声索的争议海域内捕鱼前须寻求许可的渔业法;在争议岛屿所属海域以及别国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内进行挑衅性巡逻;以及日益增多的“蓝水海军”和空中巡逻。 中国希望得到尊重并在自己所在地区———以及最终在全世界———扮演主要甚至是主导角色,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也希望避免将会妨碍甚至阻碍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迅速崛起的战争———或冷战。而这就是战略难题所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表示,强国一定会寻求霸权的论断并不适用于中国。回顾我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并不是中国的文化基因。 中国知道,它还没有准备好与美国及其盟国进行全面的军事冲突———尽管中国社会的某些群体似乎认为这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伸手太长”———它似乎希望在过短的时间内获得过多的权力———可能会使它寻求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的目标适得其反。 事实上,中国的行为正在制造恐惧———而不是观念性的羡慕和尊重———并且正在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向美国寻求保护,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和大部分东盟国家。 被联合起来对付自己的不友好、甚至充满敌意的邻国包围、限制甚至“遏制”恰恰不是中国所希望的。这对于其在所有方面的继续“崛起”会是灾难性的。 而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可能会激起一个由互相恐惧和下意识民族主义所推动的恶性循环,并以中国及整个地区最为担心的战争———不管是热战还是冷战———而告终。这种最坏情形的假想正处在启动的边缘。有人认为,“转折点”早已到达。事实上,政府长期战略规划人员正在准备应对最坏的情况。 但是这样的未来并非一成不变,尽管这样的认识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中国应该、而且也很可能会缓和其强硬的行为。 但是美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包容中国的国际利益和渴望,简言之是通过分享权力,来帮助其缓和姿态。什么时候、在什么问题上、以何种方式以及采取怎样的分寸,都是需要美国政府仔细思量并与中方展开磋商的挑战性难题。 就中国而言,它需要以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想寻求军事冲突。这种战略灵活性将会有助于实现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毗邻中国的海洋和空域是目前最有可能导致误判或非故意事件从而引发更大范围冲突的区域。中国对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行为守则的首肯可以让事情走入正常的方向。当然,实施这些守则可能是艰难的,但这样的表态将表明中国真诚地试图避免最坏的情况。 另一种积极的姿态将是澄清其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声索针对的是岛屿及相应的专属经济区。不采取日益被邻国视为“炮舰外交”的做法也会有助于安定政治环境。 这一切并不是说中国不应该、也不能够追求全球影响和尊重,也并不表示中国是亚洲政治环境不断恶化的唯一责任者。事实上,有很多原因可以找。这仅仅表示中国要想实现其目标,就应该更有耐心。正如邓小平所建议的,中国应该韬光养晦。 但这需要中美两国的配合。美国需要深入理解形势、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事实上,为了地区和整个世界起见,两国需要更好地管理互相之间的关系。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