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1月14日报道【香港亚洲时报在线1月10日文章】题:中国在印度洋面临障碍(作者美国哈德孙研究所客座学者约翰·李哈德孙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尔斯·霍纳) 正当全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它们是中国采取在公海主动出击战略的两个焦点——的同时,东印度洋已经成为另一处关键水域。 事实上,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如此集中地汇集了美国、印度、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根本关切,这种汇集使印度洋对于西太平洋的均势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 尤其在于,西印度洋成为中国变身世界强国宏伟工程的一个重要构件,并且已经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和大陆强国的过程中扮演了独特角色。哈得孙研究所一直在研究中国对中亚地区日益上升的介入,这种介入是其新的“西进”行动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海上的进口。 要理解中国不仅作为一个航海大国、而且作为一个海军大国的未来的意义,我们需要拓宽这样的视角。首先,需要再一次重视东印度洋作为进入中国的门户——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后门”——的战略意义。 我们之所以说“再一次”,是因为这一地区曾在二战期间为支持原本会被隔绝的中国发挥了关键作用。在1941年至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中,当时的中华民国被从海上封锁,政府的大本营迁至内陆一隅的重庆。中国最终依赖通往东南亚大陆的西南走廊以及连接印度西北的空中航线获得来自美国的援助。 印度洋还将以另外一种重要、但却不是那么明显的方式影响中国的未来。我们在上文中曾提到中国的“西进”行动,它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三条路线的进程。第一条路径从中国统治的中亚地区即新疆向正西推进,直至盛产能源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里海海滨。第二条路径沿西南偏西方向前行,经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到达与伊朗接壤的俾路支边境地区及波斯湾门户水域。 不过,真正与我们所讨论的内容存在很大关联的是第三条路径。这条路径始于云南省,利用铁路和公路进入东南亚腹地,并将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西南分支的现代版线路前行。这条线路还会进入孟加拉国,之后前往印度东北部并到达伊朗。同时与西藏相邻的云南可能会成为这项努力中最重要的战略支点。 云南以及中国其他落后于更为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内陆省份希望自己能直接进入崛起中的印度洋太平洋经济走廊。东南亚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重要目标,因为它是一个天然经济区——即“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一部分。这个次区域包括了中国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泰国。随着这个位于西南方向的地区的召唤,中国的部分内陆地区将越来越多地看到自己与沿海省份分道扬镳的经济前途。 尽管许多国家的利益在此汇聚,但印度洋相对而言仍然不存在争端,那里的水域也不存在我们在马六甲以东看到的那种仇恨以及错综复杂的专属经济区重叠的拖累。 于是印度洋成为一个可以利用微小的优势撬动巨大利益的区域。 就美国而言,比起整个太平洋地区,与印度等合作伙伴以及与澳大利亚等盟国的合作相对不那么复杂。事实上,这样的合作天然地契合印、澳两国的战略传统-一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印度洋局势长期以来一直是实际--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关切。 中国海军军力的增长现在成为这些实际关切中的另一项因素,但是如果中国的海军军力真的要想证明其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将必须以某种方式找到从南中国海出发到达遥远的马六甲以西,并一路前行抵达中东核心区域的途径。而当中国尝试横渡印度洋时,其开辟这条途径的代价将会上升:除了日益不中用的巴基斯坦之外,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并没有真正的盟国和合作伙伴,而美国在这个地区既有盟国,也有合作伙伴。 (编辑:红云) |